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泉港:“加减乘除”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谱新篇
http://wmf.fjsen.com  2019-10-10 16:59:26 来源:文明风 责任编辑:康金山

家风家训进校园 (泉港区委文明办供图 郭君勇 摄)

文明风10月10日讯(通讯员吴志明 潘必鹏)移风易俗工作2017年专项考评位居全市第一,相关工作经验在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上播出,新华社刊发通稿,《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文明网、《福建日报》、《泉州晚报》等媒体相继进行专题报道,省委《八闽快讯》、市委《侨区快讯》也刊发相关报道。去年7月,全市首次移风易俗工作现场观摩会在泉港召开,泉港区委及界山镇东张村在会上作经验介绍……近年来,泉港区立足“虚功实做、系统治理”原则,认真部署,扎实推进,通过“加减乘除”多措并举,移风易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抓机制建设在组织力量上做“加”法

今年5月份,泉港区召开全区深化移风易俗工作现场推进会,推广丧事简办的“荷池经验”,组织相关单位到峰尾镇上楼村、涂岭镇前欧村参观学习。在确定14个典型示范村基础上,打造界山镇玉湖村、前黄镇前黄村等一批典型,建成峰尾镇上楼村移风易俗主题宣传长廊,涂岭镇前欧村移风易俗主题公园等,树立移风易俗工作典型示范。

泉港区委、区政府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在突出位置,形成了党委主抓、纪委监督、四套班子及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该区下发《关于成立泉港区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由区委书记任组长,下设8个职能工作组,负责组织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各职能部门协同合作、共管共治。

各镇(街道)成立专项工作班子,加强对各村(居)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监督指导和培训工作;召开移风易俗工作座谈会、培训会;将村规民约编成顺口溜。移风易俗工作实现三个“100%”,100%的村(居)制定或建立“一约四会”;100%的村(居)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并汇编成册;100%的村(居)实现移风易俗培训全覆盖。

抓督查整改对存在问题做“减”法

泉港区把移风易俗工作作为全区各级各部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常态监督落实,推动工作有力有效开展。区一级成立4个督查组,常态化对全区各级各部门履行职责情况进行专项跟踪督查,并建立工作台账。目前已完成2轮督查,整改问题37个。针对各镇村存在问题,开展“一对一”“点对点”整改提升工作;工作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的,进行问责追责。

对党员干部明纪律、强监管。出台《泉港区关于规范党员和公职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规定(试行)》等文件,制定党员干部操办和参加婚庆事宜报批制度,与党员干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定期公示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操办或参加婚丧喜庆活动情况,将党员干部遵守移风易俗情况纳入廉政档案,对顶风违纪的领导干部坚决问责。坚持现行就抓、露头就打,近3年来,共查处大操大办问题6起,给予党纪处分7人。

今年,该区还将移风易俗纳入考评范畴,对贯彻不力、执行不严、落实不到位的村(居),书记、主任不能评先评优,同时取消年度绩效补贴;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提名时的资格审查内容,对违反规定的,在政治安排或社会组织任职时不予提名;对全区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业主严重违反规定的,取消其企业一切财政性补贴和奖励,取消参评“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五四青年奖章”等资格,在政治安排或社会组织任职安排时不予考虑。

抓舆论宣传在宣传方式上做“乘”法

“大摆宴席太铺张,喜事节俭大家赞。”走在峰尾镇上楼村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上,一面面图文并茂、群众喜闻乐见的移风易俗文化墙,让人们感到一股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泉港区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渠道,用案例和事实说话,形成社会共识,传播文明新风尚。运用“报、刊、屏、网、端、微、云”等平台宣传移风易俗工作,宣传取得的成效,也曝光不良现象。连续举办三届“网络孝文化节”系列活动,集中展示泉港独特的孝德文化魅力,引发各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成为国内新闻热点。

开展“身边故事、共同铭记”活动,首批设立10个立碑点,用榜样力量引领文明新风,取得显著效果。建成首批10个“百姓书房”,形成“四个统一”的运行管理机制。按照“五个有”标准,试点推行“文明礼堂”建设,目前已建成6家,开展各类活动50多场次。

挖掘梳理区内优秀家风家规家训,开展优秀“家风家规家训”“三进”活动,建成20多个文化长廊、展示馆。紧扣家风、家规、家训等文化主题,编排创作文艺节目,征集优秀作品,通过泉港之夏基层文艺汇演、锦绣广场艺术节等形式广泛宣传移风易俗新风尚。

此外还组建移风易俗宣讲团,开展移风易俗进校园、进村居活动,通过诵读家规家训、分享感人事迹等形式,倡导勤俭节约、厚养薄葬,抵制不良风气。目前已深入7个镇(街道)、开展活动16场次,成效显著。

抓破除陋习对陈规陋习做“除”法

“丧事简化推行两年多来,社区的旧风俗明显转变,取而代之的是文明出殡新风尚。”荷池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以前,当地送葬沿袭大操大办的习惯,送殡队伍前面都有稻草编织的引路“草龙”,长达两三米,一路燃烧,掉落的草灰影响了市容市貌。2017年8月,社区推行丧事简化,由免费“大香”代替“草龙”。“逝者衣物以前由家人露天焚烧,乌烟瘴气,不仅污染海河和空气,也存在安全隐患。后来改由居委会统一雇车收集,运送至垃圾中转站压缩处理,既安全又环保。”新规推出两年多来,社区办丧事35场节约资金153万元。

泉港区委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在摒弃陈规陋习上下功夫,整治大操大办。指导村(居)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设置红白喜事公共管理用房,建设家宴中心,减少村民喜事办宴桌数、缩小宴请范围,缩短治丧天数、规定花圈数量,取消鼓手乐队和纸草摆祭等。有力遏制了婚丧喜庆大操大办现象,减轻了群众负担。

指导村(居)将简办祭祖祭祀庆典、倡导文明祭扫等写进《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引导群众在庆典活动上节约祭品,取消唱大戏、请乐队、宴请宾客等习俗,通过文艺展演等活动,传播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制作宣传片,引导干部群众网上祭扫,在公墓区设立服务点,引导群众采用鲜花、水果等祭祀,大大减少了因焚烧带来的空气污染及山火隐患。今年清明节期间,全区无发生因祭扫而引发的火灾。(泉州市泉港区委文明办供稿 稿件来源:泉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