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宁评话“重出江湖” 评出文明新风尚
http://wmf.fjsen.com 2019-08-09 11:34:53 来源:福建日报

人间百善孝为先,家庭兴旺孝在前……”上个月15日,在周宁县河滨西路步行街凉亭里,李佛信左手拿铜铙钹,右手拿竹筷,声情并茂地说着《孝道新篇》的故事(右图)。现场300多名群众听得津津有味,随着剧情或皱眉悲伤,或开怀大笑。李佛信表演的正是传统曲艺“周宁评话”。

周宁评话是以周宁方音讲述并有徒歌体唱调穿插吟唱的独特说书形式,曾流行于狮城镇、李墩镇、纯池镇、泗桥乡等地,但在上世纪80年代电视、电影出现后,便逐渐消失。如今,这个民间曲艺为何又重回群众视野,再次掀起视听热潮?

曾红极一时

周宁评话形成于明末清初,唱调分为序头、吟唱和诉牌三类。序头用以演述正书之前的短篇书赞;吟唱是基本唱腔,可表现人物的内心独白和人物之间的对话;诉牌的音乐性较强,唱时以筷子敲铜铙钹来间奏。

今年73岁的李佛信,是周宁县狮城镇虎岗村下新厝村人,从小就爱听周宁评话。“小时候大家最爱的活动之一就是听评话。隔几天就有老艺人来我们村讲评话,每次都吸引全村男女老少出来听。”李佛信回忆,“我偷偷记着老艺人说的故事、曲调、动作、神情,也买

了很多书,背下书中的故事,自己在家练习。”

为了增加收入,29岁的李佛信辞去了原本生产队的工作,专门从事评话工作。他不断练习着评话基本功,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才开启人生第一场周宁评话。“第一场是放在周宁城关西门街,很紧张,硬着头皮说了一出《乾隆下江南》,观众只有20多人。第二天,我都不好意思到街上。”李佛信乐呵呵地说,“到后面,脸皮厚了,越说越带劲,观众多的时候有好几百人。”

因为声音洪亮,表情丰富,节奏把握得好,还能表演女声,李佛信很快就成了周宁评话的一大红人。“那时候走到哪都受人尊敬,而且村民都会十分热情地招待我。记得有一次到浦源镇上洋村连讲了10场,大伙把我当成明星一样。”回忆起那段日子,李佛信意犹未尽。

周宁评话的红火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随着电视电影的普及,1981年,李佛信“失业”了。35岁的李佛信只能回家务农,铜铙钹、惊堂木、书籍等都被尘封起来。

评出新风尚

今年5月底,狮城镇城西社区干部敲响了李佛信的家门。这一敲,打破了38年的沉寂,再续了李佛信的周宁评话梦。

今年1月,周宁县在河滨西路步行街修建了复古凉亭,为群众提供了休憩、下棋的好场所。狮城镇党委政府让该凉亭所属社区城西社区负责寻找周宁评话老艺人,想要通过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宁评话来丰富老百姓生活,移风易俗。

“我们3月就开始筹备这个活动,寻找了2个多月才找到李佛信。刚开始邀请他,他并没有马上答应。”城西社区书记林隆龚说。

“毕竟那么久没说了,以前的书也都没了,我怕自己说得不好。”李佛信坦言。试演的成功让李佛信找回了信心,决定“重出江湖”。

6月19日晚7点不到,凉亭内外就聚集了近200名群众。竹筷敲响铜铙钹,李佛信一亮嗓,现场立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连续两个小时,李佛信越讲越精彩,赢得了满堂彩。

首演十分成功,狮城镇决定将周宁评话作为系列活动,每周一、三、五晚固定演出。

“我们小时候就爱听这个,已经很多年没听到了。现在晚上有地方去了!”每当有评话演出,家住狮城镇兴业街的陈大爷都要早早吃完晚饭赶到凉亭,找个最佳位置观看倾听。他说,他已连续听了5场,还招呼老友一同来。

“85”后市民李琦则说,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周宁评话,感觉很新颖,希望这种周宁特色传统文化能够传承下去。

“没想到,还有那么多人爱听,很开心!我尽量回忆以前的内容,梳理好故事脉络,让每一场都有亮点。”李佛信还与时俱进,将一些政策、新闻通过评话的形式,讲给乡亲们听。

“让周宁评话重回群众身边,是周宁县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项举措,现在凉亭成为城西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活动点。我们已经将李佛信聘为城西社区‘文化传习人’,希望借助他的评话表达技艺,促进社会形成文明新风尚。”狮城镇党委宣传委员谢华胜说。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