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大步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治水护水涵养绿色生活
http://wmf.fjsen.com 2019-06-17 10:11:10 来源:闽东日报

顺福安富春溪而下,不时可见沙洲石滩、水草湿地、飞鸟游鱼,一幅原生态的田园水乡风貌。

水清岸绿的霍童溪九都段 慈监 中尧 摄

在蕉城区雁乐溪畔,人们或漫步水岸,或小憩闲聊,呼吸着带有泥土芬芳的清新空气,体验着绿坡柳岸、霞飞鹭栖的原生态风情……穿行闽东大地,皆能感受到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美丽水环境。

近年来,我市水利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开发三都澳、建设新宁德”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提质增效、创先争优,水资源依法有序开发利用,水生态文明建设大步推进,水利风景区创建名列全省前列,构建洪水预报预警信息化的水利工程防灾减灾体系,已基本形成蓄引提并举、大中小并重,防洪防潮、灌排供水、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水利基础格局。2018年,全市完成水利投资34.34亿元。

水清岸绿建设宜居家园

周末,在福安市穆阳秀溪河畔,一条连接溪塔、虎头两畲村的9公里游步道上,游人或信步闲庭,赏乡村美景,或骑行其中,任清风拂面。这得益于穆阳溪安全生态水系的建设,为游客新增了一处休闲之所。

据了解,穆阳溪安全生态水系项目起于穆阳镇苏堤桥,止于康厝乡梧溪村,全长11公里,集防洪安全、生态修复和景观打造于一体,着力打造“清新穆阳溪、醉美桃花源”生态区域。通过改良河床、恢复河滩、修复河岸、建设休闲步道及生态亲水工程,并结合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完善,借助“河长制”的实施,基本实现了穆阳溪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安全、生态的目标,同时带动了观光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发展。

穆阳溪的蜕变,只是我市安全生态水系建设的一个缩影。仅2018年,全市安全生态水系完成投资2.52亿元,完成安全生态水系治理50公里,涌现出蕉城霍童溪、福安穆阳溪等精品示范工程。不仅如此,我市探索出了系统治理、综合施策的多条举措——

在保护措施上,划定河道岸线和河岸生态保护蓝线,由当地县级以上政府行文公布,并立桩确界,保护河道自然生态的河岸线;保护修复古陂、古码头、古桥、古树等;保护修复天然砂石、水草、河心洲岛、沙滩等。

在工程措施上,建设安全、生态的防洪堤,建设生态型护岸,解决河床过度硬化、沟渠化、平整化问题;重塑深潭浅滩,丰富河床的空间形态,保护水生动植物栖息地。

在生态措施上,通过建设生态缓冲带、湿地、生态塘、生态草沟、生态沙滩、鱼巢,投放生态浮床、曝气复氧、水生动植物等生物措施,构建适宜的水生植物群落,提高沿河两岸植被覆盖率,增强河湖的拦截净化功能,营造水清岸绿的自然美景,也为多样生物栖息提供良好条件。

在管理措施上,探索长效机制,将“河长制”纳入建设实施意见和技术指南,确保项目建设河段的“河长制”落到实处。

在统筹措施上,由政府统一主导,水利、财政、环保、住建、林业等部门联动协作,加强安全生态水系建设规划与各地城乡、园林、旅游、环境保护、湿地保护、美丽乡村等规划的衔接工作,统筹污水治理、垃圾处理、景观建设等项目,发挥项目整体效益。

治水护水涵养绿色生活

溪水潺潺、绿树环绕、鱼跃鸟飞、游人戏水……走进蕉城区九都镇洋岸坂村,驻足霍童溪,一派清新自然的滨河风光呈现在眼前,宛若世外桃源。

据介绍,霍童溪属福建省“五江三溪”之一,蕉城区境内河长56.8公里,流经洪口、霍童、九都、八都等4个乡镇,覆盖4个乡镇约10万人口。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近年来,我市各级水利部门充分发挥霍童溪生态优势,积极打造“水韵九都”“霍童洞天”水利风景区,寻求与贵村渡口、邑坂生态村、霍童茶园等地的旅游衔接,推动以生态特色村为核心的封闭式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构筑全域大旅游格局。

为了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我市以水利风景区建设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为载体,积极探索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补水利工程短板;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强化监管,建成了市、县、乡三级组织机构体系,全市共设市级河长7位、县级河长67位、乡级河长(含河段长)991位,落实村级河道专管员1737名。并制定市、县、乡河长会议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工作督查制度、工作考核办法等六项制度,出台《宁德市河道专管员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宁德市河长巡查工作制度(试行)》。

有水方有景,水美则景美。我市还突出水利景观绿色元素,整合农村综合整治、古村落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等资源,将水利风景区与水利工程及水文化元素、传统文化、乡村旅游、农村经济发展等多元融合。

“现在的霍童溪太美了。河水清澈,绿树成荫,不出远门就有美景看、有地方玩,市民休闲有了好去处。”适逢周末,来到洋岸坂村游玩的市民刘晓佳对霍童溪的变化赞叹不已。

沃野生“金”助力乡村振兴

潺潺溪流绕村而过,溪中红鲤轻轻摆尾,荡起层层涟漪;沿溪两岸的明清古民居错落有致,静静诉说着历史的遗韵。无论白天黑夜,周宁县浦源村鲤鱼溪景区都别有一番景致。

竹林、荷塘、老屋、蘑菇部落……构成了古田桃溪村的如诗画境,也成为乡村游的一个精品,每到节假日便游人如织。

穿行闽东山海,只见一步一景,一村一韵,这些美丽乡村各显特点,千姿百态,引人入胜。

如何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更多群众捧起“金饭碗”?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旗帜鲜明,立足产业特色,规划先行、精准实策,构建水产、茶叶、食用菌、水果、蔬菜、畜禽、中药材、林竹花卉及乡村旅游“8 1”特色农业,力争2020年全市培育形成7个超百亿、2个加快向百亿目标迈进的全产业链,乡村特色产业链总规模突破1600亿元。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话用来描述屏南熙岭乡龙潭村恰如其分。蓝天白云下,清澈的溪水从村中奔流而过,悠长的巷道、错落的老宅,观光的游客、悠闲的新村民,宁静古朴中透着无限生机。

曾几何时,龙潭村大量村民外出,原本1400多人口的村子仅剩200多人,日渐萧条。随着文创项目启动,修复古村、复兴文化,座座破败老宅化为书吧、茶室、民宿,文艺范十足,村子也重焕生机。不少村民返乡创业,全村人口已恢复到500多人;来自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和英国的60多位外来居民也在此安家逐梦,整村呈现由里及外的复兴态势。

青山绿水常在,金山银山不愁。从山区到沿海,变的是欣欣向荣的生活,不变的是闽东人民振兴乡村的火热之心。(闽东日报记者 杨洋)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