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非遗跨出闽西深山 千年传承的连城拳热度十足
http://wmf.fjsen.com 2019-02-01 17:48:18 戴敏 赖志昌 来源:龙岩文明网

黄小平在指导小学徒。

  “点肘、鞭拳、弓步摁掌、点肘……”1月25日上午,位于连城城区的连城拳训练馆内,一阵阵孔武有力的“嚯嚯”声不时从馆内传出。馆内练拳的是一群少男少女,在师兄的口令下,整齐划一地练习连城拳,虎虎生威。

  连城是全国武术之乡,历经近千年岁月,连城拳流传到今天。2009年,它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这种古老拳法已跨出闽西深山,走向世界。

  武术之乡的特色拳术

  在连城姑田、宣和等地,建有全国罕见的文武庙,一层奉祀武圣关公,二层供奉文圣孔子。文武庙的存在,体现了连城人崇文尚武的传统观念,足见连城“武风”之盛。

  连城的代表性武术是连城拳。据《连城县志》记载,自宋代端拱年间,连城隔田村黄氏祖先借送县尹荣归河南之机,到登封少室山(即现嵩山少林寺)随蔡、董、孙三僧习少林拳法数年,后返家乡教习族人,得以世代相传。

  到了清顺治年间,隔田拳师黄思焕经商浙东,结识当地2名拳师并成为莫逆之交,多年相互切磋拳技。黄思焕融两家精华于一炉,穷毕生之精力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连城拳”。

  “连城拳”又称“连城少林拳”或“少林独门拳”,内可分黄家拳、林家拳、项家拳、巫家拳四种,其中最具代表性、习练者最多的属黄家拳,迄今已有千年历史。

  据连城县少年儿童体育学校校长吴晓华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连城各村、各姓氏拳法风格相近,套路大同小异,故将当时的连城地方传统武术统称为“连城拳”。

  近千年以来,连城习武之风世代相传,从未间断。至明清达到巅峰,仅两朝全县就出了武举人121人,武进士12人。特别是在乾隆年间,武举人多达44人。

  新中国成立后,连城习武之风方兴未艾,境内17个乡镇均有传习。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经常性参加武术活动的人口达6万多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20%以上。至今,当地还存有“一日练一日功夫,一日不练十日空”“拳打三脚打七,目珠(眼睛)打第一”等武术之说。

  “当时,不管是农闲还是雨天,大家群聚祠堂或厅堂,聘请拳师教练武术,这成为家家户户的一项必修课。”吴晓华说,就以隔川乡隔田村为例,至今仍有70%左右农户会弄拳舞剑。

  据介绍,连城拳系统完整,传世有拳术、器械、对练等几十个套路。所使用的器械包括棍、叉、钩、双刀、长柄大刀、双钧、短戟、铁尺等。拳法讲究吞吐浮沉,门户紧,来势凶,吞三分,吐三尺,进如猛虎出山,退似猫儿戏鼠,子午中正,步隐腿快,肩灵拳活,腰拧劲发,肘手连攻,有轻而不浮、沉而不僵,既舒展又凌厉的特点,架势沉宏,防守严而不疏,不易被人所伤。

  如今,经过千年的传承演绎,连城拳已列入全国知名拳种、全省八大拳种之一,不仅县内广为传扬,还流传于上杭、长汀和清流、宁化、永安、明溪、沙县等地,并传至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等国。随着时间流逝,连城拳也开始从全民防身向全民健身转变。

  2001年,连城县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第三批“全国武术之乡”的光荣称号。2009年,连城拳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