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戏:蝶步平地起波澜
http://wmf.fjsen.com 2018-12-25 09:17:57 俞靓 来源:东南网

回归传统的艺术实践

长期关注和研究莆仙戏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说,上个世纪莆仙戏开始组团、发展,在向外来剧种学习的过程中,剧团拓展速度快,废弃传统的步伐也很快。大量的民营剧团表演、大棚戏,让莆仙戏这个艺术流于粗鄙化,其传统几乎消失殆尽。

但在今年福建艺术节上,《踏伞行》让人看到,莆仙戏本体回归的这条路也行得通。它显示莆仙戏剧界打造精品意识的提升,也是莆仙戏曲人将工作重心放在回归传统的结果。因为,传统不是累赘,传统恰恰是莆仙戏生命力的源泉。

回归传统的灵魂在哪?吴清华的回答是——演得真。传统的莆仙戏科介(戏曲创作与表演中,用于表达人物动作、表情及舞台效果的提示,编者注),每一个动作都具有生命力,一招一式含大义。相对其他“以戏演戏”的剧种,莆仙戏单是程式动作就有戏。这两年,莆仙戏的创作人才、演艺人才,都往一个方向前进——原汁原味的表演程式加上传统的曲牌、锣鼓经,呈现复古而真实的莆仙戏。

“以前有个误区,以为把音乐改得新潮,就能让莆仙戏受欢迎。”吴清华说,《踏伞行》坚持用传统曲牌体,只在配器上作调整,效果反而出乎意外。

“一个傀儡介,它的表情达意完全能面对今天的观众,不用屈服于其他审美认知。我认为,莆仙戏完全可以用自己的那一套审美去引领观众。”王馗说。

回归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近年来,中国戏剧研究所几次深入莆田调查,反复地和当地文化部门做沟通,导航莆仙戏的发展方向。明确这条路后,莆田与仙游两地也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紧锣密鼓地复排剧目,挖掘传统折子戏。

2017年,有莆仙戏“戏祖”之称的《目连救母》得到抢救。这个剧目的表演中,蕴含了莆仙戏最古老的科介和曲牌。同时,传统剧目《高继祖》也得到复排并举行公演。观众在叫好时可能并不知道,距此剧首演已过去58年。《千里送》《三打王瑛》《访友》《芦林会》……40多个深受观众喜爱的经典折子戏,通过“师带徒”等模式,也在这两年得以重现舞台,使“看家底”的戏曲精髓不至于完全失传。

恢复自信还望继承者

但凡古老的事物,如何让它发展下去,如何走得更长远,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叩问。对于莆仙戏的振兴,它的未来轨迹,是沉甸甸的。

“我们一直都觉得外面的东西好,比如昆曲美、京剧流传广。其实人无我有,我们就是独一无二的。”黄艳艳说,这种充分的文化自信,是当下莆田戏剧界尚缺的部分。

王馗感叹,莆仙戏是可以美得让人流泪的戏剧。但对流传下来的上千出莆仙戏剧目,如何整理、如何活用也亟须行动。他指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大量的南戏音乐曲牌及傀儡介被发掘,未来能不能按照莆仙戏的表演规律,将它们原汁原味重现,是当下及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莆仙戏业界应做的事。

目前,经典剧目《新亭泪》《晋宫寒月》已列入重排规划。《踏伞行》剧目则在申报201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

值得关注的是,明年《踏伞行》将走进福建师范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莆田学院等高校以及北京梅兰芳剧场等地,进行20场巡演活动。吴清华认为,在演出中,剧目还将进一步雕琢。

今年2月27日,莆仙戏剧院受邀赴泉州参加古老剧种“元宵演出周”展演活动,国内几大非遗剧种面对面进行了交流。莆仙戏目前唯一的梅花奖得主王少媛说,她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剧团间的交流,不同戏剧间互通有无。

身为莆田艺校的掌舵者,王少媛强调,莆仙戏的重振离不开接班人的培养,她也一直在寻找破解莆仙戏专业生源少的办法。据介绍,莆田艺校自1978年招生至今,莆仙戏专业毕业生有300余人,但仍活跃在业界的只剩50人左右,其中又以早期毕业生为主,莆仙戏的艺术舞台大有“青黄不接”之虞。

“今年学校终于获得独立办校的资格,在专业的设置上我们将增加网页设计、社会文化等专业。”王少媛希望,这样能保证从艺校出去的每个学生都有一技之长。专业多,客观上扩大莆仙戏苗子的挑选范围。

2019年元旦后,莆田艺术学校将举校迁至新校区,那里会有更大的练功房、更大的舞台,也会有更多的苗子待挖掘和培育,长成新一代莆仙戏传承人。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