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乡村学校少年宫让农村娃有了“快乐大本营”
http://wmf.fjsen.com 2018-10-25 15:18:11 来源:文明风

传统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

“鲤鱼摆尾”“双鱼争食”“鲤鱼戏水”“鱼跃龙门”……放学后的沙县夏茂第二中心小学操场上,一群小学生们正掌着鱼灯,跟着老师学习游鱼的技巧。

游鱼是夏茂的传统文化民俗,每年正月,老百姓以竹篾扎成鱼灯,游舞在村镇的大街小巷,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年年有余、五谷丰登,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夏茂有着自己丰富的地域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少年宫在组织开展各种普及性、常规性活动的同时,更注重挖掘特色、传承文化,让学校少年宫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让孩子们得到温厚乡土文化的滋养。”沙县夏茂第二中心小学校长龚德升说。

沙县最早外出做小吃的人群中,许多都是夏茂人。因此,夏茂也被称作沙县小吃的发祥地。于是,在夏茂的乡村学校少年宫里,小吃厨艺班也就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我们以前总觉得农村的孩子,比城里的孩子有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其实不然,夏茂虽然是沙县小吃最早走出去的地方,可是孩子们在家也不见得有机会接触小吃制作,少年宫开设的课程,让孩子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实践中感受沙县传统的小吃文化。”龚德升说。不仅仅是夏茂,沙县目前4所少年宫均开设有厨艺班,传承小吃文化。

地域特色、传统文化优势成为乡村学校少年宫的一朵奇葩。在明溪,乡村学校少年宫与福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夏阳所合作,开展了动植物养殖课程;在宁化中沙少年宫,民间艺人进校教学的舞龙项目备受孩子们青睐;在永安的民族少年宫,畲纸、畲绣、竹竿舞、大腔戏、板鞋等课程,让民族文化的传承落地;在泰宁朱口,梅林戏班和泥塑班,传承发扬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尤溪管前少年宫的小腔戏兴趣小组、清流嵩溪少年宫的插花艺术班、大田桃源少年宫的“亲自动手学种植小组”活动……一个个独具地方特色的项目,不仅受到学生们的喜爱,更让传统文化在校园发芽生根。

鲜花盛放在同一片蓝天下

乡村学校开设少年宫,课程门类越多样,对师资的要求就越高。目前,三明市乡村学校少年宫已经建立起一支由教师、志愿者、结对单位辅导员共同组成的师资队伍,人数超过4600人。

“我们学校少年宫的辅导员,主要是以本校具有专业特长的教师为主。”邱建荣说。李秀英是高砂中心小学的数学老师,除此之外,她还担任着少年宫“金粘土”和“金巧手”两门课程的教师,前者教孩子们制作粘土作品,后者教授剪纸课程。

走进位于学校综合实践室的剪纸课堂,一股浓浓的中国味扑面而来,墙上、柱上贴满了师生们的剪纸作品。“剪纸本身是我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了开设这门课,我们学校还特地让我们外出培训。”李秀英说。

除了将本校老师送出去,引进“外援”也是乡村学校少年宫扩充师资队伍的重要做法。

每周,夏茂镇文化站站长林英灿都会走进乡村学校少年宫,用夏茂方言教孩子们演唱山歌。

“这些山歌是以前夏茂人民在山林田间地头劳作时演唱的,口口相传,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林英灿说。不过,如今别说唱山歌,就连说方言的孩子都逐渐少了。每个星期走进校园教孩子们唱山歌,林英灿说自己特别有动力。

孩子们学唱山歌,必须先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习方言的发音,一首简短的对唱山歌,得花上三四节课才能基本掌握。“以前没觉得自己家乡的语言这么动听,现在学唱了山歌,觉得特别有意思。”六年级学生许筱钰说。第一次学唱山歌后,她一回家就唱给了家里人听。

在夏茂尚美乡村学校少年宫的英语兴趣班,四年级的林芸乐在这里找到了学习英语的“金钥匙”。除了本校老师授课外,她和同学们还可以通过网络,与远在福州的志愿者老师进行英语交流。一批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通过远程授课的方式,帮助乡村少年们进行英语学习。

乡村学校少年宫如同一座花园,身具专长的社会人才、民间艺人,饱含热情的社会志愿者……更多的人关注这些花朵的成长,带来阳光、雨露,让鲜花在蓝天下共同绽放。(三明市委文明办供稿)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