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讲起“精神文明”,就想到三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位市民视角记忆
http://wmf.fjsen.com 2018-10-15 10:51:06 来源:文明风

我很惜乎“缘”,特别是与三明的“文明之缘”。

1984年,全国“五四三会议”在三明召开,那年我21岁,正好在三明师专读书,当时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经常组织青年团员参加市里的各种文明整治行动,见证了“五四三”的一些历程;进入新世纪后,我到市委文明办工作,成了三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者和参与者。三明的一位老领导说过:三明的历史绕不开精神文明,精神文明绕不开“五四三”,“五四三”是三明人的骄傲。重拾记忆,文明的源头一幕幕打开……

往事还当追忆

在师专读书的两个暑假,我参加过两次社会调查,至今我都还很惊讶很感慨。现在回想起来,解决“八大难”,其实是“五四三”的前奏。

这应该是一次很特别的会议。1980年的一天,市里召开领导班子会议,请大家看电影《七品芝麻官》。会上专门听取调研组关于街谈巷议中市民热烈希望解决的种种难事,如行路难、购物难等等,引发了大家热烈议论,也有个别同志说,这些都是芝麻大的事,不值得市委来抓,时任市里“一把手”却说:“小事?我们‘芝麻官’就该抓这些事!”

于是,“八大难”“大工地”开始转变……

供销社的一位老营业员告诉我一组数字:1978年三明市城乡仅有200多个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全年商品零售总额仅5900万元。

当时市里做了一个决定:从现在起,我们不能再搞全市拉警报,他们在困难条件下生存下来,说明社会需要他们,没了他们,没人炸油条、卖豆腐、弹棉花,没处找修伞修鞋补袜补衣,自找苦吃。我们应该热烈欢迎外来商贩来三明,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经营条件。

市里迅速在市区重要街道两旁空旷地段建起多处连片成排、造型美观的门店,拉上水、电,先后兴建红杏、满园春、红梅、绿岩多个综合商场、农贸市场,热诚欢迎省内外客商和各县农民来三明开店、办作坊、搞服务业。成效立竿见影,到1983年全市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发展到1949个、从业人员5225人,商品零售总额达1.3亿元。

1980年初,听说市里要建麒麟山公园,还要扩建江滨公园,不用说老百姓,就是一些领导干部都觉得不可能,有的甚至说:不如多建几个工厂。但麒麟山公园很快就建起来了。我在师专读书的两年,经常登临麒麟山公园,和所有市民一样,尝到了有地方休闲的甜头。

后来沙溪河两岸建江滨公园摆上议事日程,让三明人告别了休闲健身难,也终于有了今天这么美丽的“一河两岸”。

这期间,市里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就业难、行路难、看病难、买菜难等诸多问题。我觉得有一组数字很能说明问题:1980年全市就新增职工7424人,占当时全市全民制、集体制职工的十分之一,1981年后三年安置待业人员11600人;1980年开始,三年用于市区道路建设的投资相当于文革十年的1.9倍,共治理90条泥泞的小街小巷。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