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兴起一批有创意高颜值复合型书店 引领阅读新风尚
http://wmf.fjsen.com 2018-09-03 11:21:42 来源:文明风

打造民众舒适的精神文化空间

文明风9月3日讯  在电商、电子书的冲击下,不少实体书店经营举步维艰。不过,近年来,一批“有创意”“高颜值”的复合型书店却蓬勃兴起。实体书店,这个城市文化公共空间渐渐重回人们的视野。

漳州实体书店也在探索、转型、发展的路上。更好的阅读环境、更丰富的图书种类、更多元化的阅读体验、更具参与感的互动环节……这些复合型书店通过自身探索走出了一条发展之路,“书店+”的形式日益多样。

延伸文化服务 丰富民众精神生活

在市区延安北路,装饰一新的晓风书屋吸引了不少市民。顺着咖啡香味走进860平方米的晓风书屋,灯光柔和、空间开阔,咖啡香伴随着书香,在这个有着31年历史的书店中碰撞出充满人文艺术的气息。一楼大厅,座无虚席。

“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涵盖书店、咖啡厅、餐厅、文创生活馆的城市文化空间。”漳州市晓风图书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星告诉记者,晓风书屋打破了传统书店的经营模式,成为融多元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文化休闲场所。

“以前的书店满满都是书,读者大多坐在地上。现在书店提供给读者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店里文化氛围浓厚,是民众的精神生活空间。”在晓风书屋看书的市民程琳告诉记者,“这里除了书籍还有很多文化创意产品,我愿意沉浸其中,当然也愿意消费。”

市区县前直街的弦歌书园同样翻新不久。这里一楼的书架上,社科类、辅导类图书琳琅满目、摆放整齐;在二楼书吧,舒适的沙发、靠窗吧台上坐满了读者。

“每天都有几十名读者到二楼喝饮料、看书。”弦歌书园老板林加帜介绍说,书店装修前,楼上楼下都是书,会提供小板凳给读者坐。装修后,书店环境好了,客流量增大了,营业额也提升了。

“孩子在家看书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而在这里阅读有一种氛围。”市民李江滨最近正趁着暑假带孩子到海西博文书乐园“充充电”,他说:“这里有卡通书架,有下沉式阅读空间,还有随处可见的舒适桌椅,孩子和家长一起读书,享受亲子时光。”

海西博文书乐园店长朱秀娟介绍道,为了扩大读者阅读空间,海西博文多开了一个门店,分为书乐园和品书馆两个区域。书乐园将儿童快乐阅读与美育教育相结合,品书馆则24小时不打烊。

升级造血功能 与时俱进适应变化

许星介绍道,1987年,他们兄弟俩创办了漳州首家民营书店——晓风书屋。经过五年的发展,晓风书屋的分店已经遍及漳州每个县城,厦门、泉州、福州也相继有了连锁店。随着电商兴起、电子阅读盛行、运营成本上涨等原因,实体书店到了“阵痛期”。许星感叹,从新千年开始,书店就开始走下坡路,近几年来基本都是亏本的,只能以批发业务来养活实体书店。不过,就算是亏本,他还是想坚守住晓风,因为书,也因为情怀和故事。

“阵痛期”迷茫的不止有许星,还有林加帜。1992年,林加帜利用自己对书籍和市场的了解,与妻子开了弦歌书园。因为资金有限,夫妻俩从一个11平方米的小店铺,艰难起步。“网购图书折扣价有时比实体店进货价还便宜,这导致了图书销售量持续下滑,书店要生存下来是很困难的,更别提水电、人工、税收等经营成本了。”

尽管如此,晓风书屋搬迁7次,从8平方米的店面到如今860平方米的“精神文化地标”;弦歌书园从11平方米的店铺开始,在林加帜夫妻坚守下,成了300多平方米的“文化陶冶基地”。这些实体书店通过自身努力转型、探索发展,纷纷从谷底反弹,走出各自“书店+”模式,以全新面貌与读者再相遇。

“在以前物质贫乏的时代,人们往往静坐书房,青灯黄卷,享受美好时光。”海西博文书店店长朱秀娟表示,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是手机、微信普及后,纯粹的阅读变得更加难能可贵。实体书店要想在商业社会生存下去,仅靠图书销售是不够的,最终还是要靠自身的造血功能。

坚守文化初心 努力创造更多惊喜

市图书馆馆长蔡宇飞认为,尽管网络书店冲击很大,电子阅读提供了大量信息,但实体书店依然不可能被网络取代。图书馆存在的意义是守住一座城市的文化底线,而实体书店则能加倍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与气质。在实体书店,读者可以在选书过程中与志同道合的人进行精神交流,是享受文化生活的一种方式。

蔡宇飞对实体书店信心满满,他表示,实体书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应当继续坚持、不忘初心。在面对网购大潮中,要进行自身探索与发展,提供网络书店没有的服务,让读者有全新的体验,才能把读者重新拉回实体书店。除了提供优美舒适的环境和饮品服务,开展不定期的讲座等,还要让读者在书店里进行精神交流,获得更多的体验。

“在书店里,人们可以看书、交流、办公等等。”蔡宇飞说,只有在传统书店坚守文化初心,并积极走出去,与其他业态中找到结合点,制造出“久别重逢”的惊喜,才是“书店+”时代实体书店的生存之道。(漳州文明网)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