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造血功能 与时俱进适应变化
许星介绍道,1987年,他们兄弟俩创办了漳州首家民营书店——晓风书屋。经过五年的发展,晓风书屋的分店已经遍及漳州每个县城,厦门、泉州、福州也相继有了连锁店。随着电商兴起、电子阅读盛行、运营成本上涨等原因,实体书店到了“阵痛期”。许星感叹,从新千年开始,书店就开始走下坡路,近几年来基本都是亏本的,只能以批发业务来养活实体书店。不过,就算是亏本,他还是想坚守住晓风,因为书,也因为情怀和故事。
“阵痛期”迷茫的不止有许星,还有林加帜。1992年,林加帜利用自己对书籍和市场的了解,与妻子开了弦歌书园。因为资金有限,夫妻俩从一个11平方米的小店铺,艰难起步。“网购图书折扣价有时比实体店进货价还便宜,这导致了图书销售量持续下滑,书店要生存下来是很困难的,更别提水电、人工、税收等经营成本了。”
尽管如此,晓风书屋搬迁7次,从8平方米的店面到如今860平方米的“精神文化地标”;弦歌书园从11平方米的店铺开始,在林加帜夫妻坚守下,成了300多平方米的“文化陶冶基地”。这些实体书店通过自身努力转型、探索发展,纷纷从谷底反弹,走出各自“书店+”模式,以全新面貌与读者再相遇。
“在以前物质贫乏的时代,人们往往静坐书房,青灯黄卷,享受美好时光。”海西博文书店店长朱秀娟表示,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尤其是手机、微信普及后,纯粹的阅读变得更加难能可贵。实体书店要想在商业社会生存下去,仅靠图书销售是不够的,最终还是要靠自身的造血功能。
坚守文化初心 努力创造更多惊喜
市图书馆馆长蔡宇飞认为,尽管网络书店冲击很大,电子阅读提供了大量信息,但实体书店依然不可能被网络取代。图书馆存在的意义是守住一座城市的文化底线,而实体书店则能加倍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与气质。在实体书店,读者可以在选书过程中与志同道合的人进行精神交流,是享受文化生活的一种方式。
蔡宇飞对实体书店信心满满,他表示,实体书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应当继续坚持、不忘初心。在面对网购大潮中,要进行自身探索与发展,提供网络书店没有的服务,让读者有全新的体验,才能把读者重新拉回实体书店。除了提供优美舒适的环境和饮品服务,开展不定期的讲座等,还要让读者在书店里进行精神交流,获得更多的体验。
“在书店里,人们可以看书、交流、办公等等。”蔡宇飞说,只有在传统书店坚守文化初心,并积极走出去,与其他业态中找到结合点,制造出“久别重逢”的惊喜,才是“书店+”时代实体书店的生存之道。(漳州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