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非遗文化扶贫基地要周密细致
http://wmf.fjsen.com 2018-08-07 11:35:50 来源:文明风

为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通知,要求发展传统工艺带动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和稳定增收,以四川凉山、甘肃临夏等10个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支持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就业工坊,支持电商通过以销定产等方式,帮助销售传统工艺品,带动就业增收。(8月5日央视网)

“十三五”以来,除了文化旅游部通过专项资金对深度贫困地区开展文化扶贫,各地在文化旅游上加大了投入的力度,支持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就业工坊,支持电商通过以销定产等方式带动扶贫攻坚走向深入,这样的做法,对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起到了一举多赢的作用。

持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就业工坊,让非遗更好地活在当下。非遗保护与传承,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深度贫困地区,都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大事。深度贫困地区的非遗保护由于资金、人员、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缺口,让很多承载了民族智慧的文化瑰宝几近萎缩、流失。如今通过文化旅游部下发的专用资金,不仅让深度贫困地区的非遗保护走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让非遗通过就业作坊,让将要萎缩的非遗走出了一条活路。

支持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就业工坊不能一蹴而就,要通过深思熟虑,更要周密的计划。计划不仅要与非遗亮起来的点有效对接,更要与市场的需要接轨。如果手工作坊能体现非遗价值的,决不能让机械和工业化上了它的文脉。只有对症下药,才会让作坊的传承责任大于一切,多走创新和个性化的发展之路。对于像少数民族的刺绣、热贡等民间艺术,更是要精益求精,瞄准非遗的精髓进行开发利用,才不会因为利而伤了非遗的动脉。

支持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就业工坊,当地农民永远是主角。在深度贫困地区,当地群众对于非遗的感情相当深厚,要将此推向市场,只有让当地农民成为开发利用中的主角,对于非遗的价值阐发才会更加原汁原味。就如云南的《印象刘三姐》演员渔民徐全发,过去靠渔船维持生计,参加《印象刘三姐》演出后,他白天打鱼,晚上换身演出服,摇身一变成了报幕员。靠着演出和旅游服务收入,如今摆脱贫困,盖起四层小楼。

支持建好非遗文化扶贫基地的意义是不言而喻。要将这项惠及深度贫困地区的文化大事、发展大事做好,对于非遗利用,要秉承保护第一的原则,才能更好地让非遗作坊再现劳动群众的生产生活,让非遗之“魂”有效凝聚,同时,又能解决当地的村民的就业问题,以真正实现深度贫困地区非遗更好地活在当下,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文化宝典。(福州文明办 王关林)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