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为非遗保护提高“可见度”
http://wmf.fjsen.com 2018-06-14 15:32:30 来源:文明风

6月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和国家图书馆联合主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在山西平遥落幕。《传承》《我在故宫修文物》《戏梦关东——东北二人转民间老艺人档案》《黄金之纱》等10部影片被评为“非遗影像展评委会推荐影片”。大家在参观后觉得,只有突出动态连续和多视角的记录手段,不让绝活成绝响。(6月11日《人民日报》)

传承非遗不能单靠一条腿走路。如果只靠一条路或者几条路,未免过于狭隘,不利于保护和传承。再加上传统非遗传人由于自身的一些因素,在保护上受到文化、年龄等问题的制约。留住传统的非遗,只有多条腿走路,尤其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才不会让传承和保护陷入僵局。越来越多的优秀非遗纪录片证明:影视艺术的视听呈现可以与传统文化有效连接,而传统文化的精神与价值也可以融入当代流行的叙事呈现中。

影像为非遗保护争取了时间。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近87万项,39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要使得这些面广量大的非遗得以有效保存,单靠人力绝对是不够的,在这样的紧迫中,影像记录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明显存在优势,用纪录片的方式对那些时间有难度的及早“留影”,不仅为保护赢得了时间,更留下了第一手宝贵的资料。

影像为非遗保护提高“可见度”。要让非遗与大众生活、年轻受众有效对接,无论是非遗影片纪录,还是通过影像将之传播在互联网上,这样既可以避免因为非遗面临消亡带来的损失,又可以利用影像记录手段帮助年轻人,更好地走进非遗产,实现对非遗的情感领悟,减少因为空间与流程约束而带来的距离感。就如此次展出的《我在故宫修文物》《手造中国》《了不起的匠人》等关注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作品,就是通过影视、虚拟现实(VR)等技术把这些文化记忆存续下来,让更多人感受到它的魅力。

当然,影像对于非遗保护除了保存作用之外,更有唤醒作用、传播和推广作用。但愿更多的观众能从这些非遗的影像中,担起自己对非遗保护的责任,激励更多的人走进这样的保护和传承队伍,对这些展示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存、生产和生活智慧的文化遗产,实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总之,影像纪录为非遗保护赢得了空间和时间,只有将这些突出动态连续和多视角的记录手段更加丰富,更加扩面拓路,才能帮助大众更好地感受文化脉络,理解非遗的本质,推动形成人人关注非遗、热爱非遗、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福州文明办 雷沛弘)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