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贞廉忠义守节气” 名人家训润泽乡风文明
http://wmf.fjsen.com 2018-05-24 11:48:11 吴拏云 来源:泉州文明网

泉州名人家训 迄今警醒世人

核心提示

“家”既是社会的细胞,又是社会的基石,“国”就是在“家”基础上的演变、扩大。中国传统家训有着巨大的文化功能和文化特点,它从古时长者对晚辈的耳提面命,逐渐积淀为一种世代传承不懈的教化关系,它所贯彻的立志、勉学、修身、养性、经世、应务等原则要求,即使在当下,也有诸多借鉴意义。泉州名人家训是千年庭训格言的精华,至今仍在警醒、鞭策着世人。

  湖头李光地历史文化主题公园营造浓郁文化氛围。

  阆湖博物馆已成为宣传李光地文化的重要阵地。

李光地:遗训诫勉发深省

正如陈寿祺在《榕村全书·总序》所述:“天将昌一代文明之治,则必笃生琦玮非常之人杰,以丹青道训,津筏斯民。故其遗文之所垂示,迟久弥新,百世而不可澌灭。”

对于安溪湖头来说,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不仅是一代人杰、治政能手,同时他还是理学大家、乡贤名儒,李光地亲制家训、族规、乡约等,并以身作则,垂范后世,实是湖头宝贵的人文财富。

作为清初文渊阁大学士(即宰相),李光地在政治舞台上,以国为本,一生恪尽职守。老年返乡之后,他亲自拟定《家训·谕儿》《诫家后文》《本族公约》等家训族规,以及《同里公约》《丁酉还朝临行公约》等村规民约,对故园族人的眷恋、期待,不言而喻。

在他制订的《诫子孙》《家训·谕儿》《本族公约》《同里公约》等一系列家训、公约中,李光地以其丰富的人生和政治阅历告诫李氏子孙及族人:“夫世无百年全盛之家,人无数十年平夷之运,兴衰激极,存乎其人。”也就是说,一个家族不管曾经多么荣盛,如果不努力,前人攒下的基业早晚会被挥霍一空;一个人不管多幸运,如果不努力,当运气不再时,就会穷困潦倒。李光地还称,“吾生七十年间,所阅乡邦旧家,朝著显籍者多矣,荣华枯陨,曾不须臾,天幸其可徼乎?祖泽其可恃乎?”告诫后人,繁华随时可能落幕,切不可恃祖荣而骄。“他日成家之业,泽及后人,尔等阅世之久,自知吾今日之言是亲爱之至,此时虽冒刻薄之名所不辞也。”这完全是李光地从自身的经历出发,来提醒族人、子孙,戒骄戒躁,方是立世之本。这样的垂范姿态,更易打动人心,也更具说服力。

  明代大学士张瑞图为王振熙故居亲题“总宪第”三字。

王振熙: 理学奥义授族人

王振熙是南安官桥镇和铺村内很有声望的一位历史人物,他在明万历年间官至山东提督学政副使,其所著的《四书达解》被誉为泉州古代理学四大名书之一。

王振熙一生著作颇丰,有《澹宁斋文集》《四书达解》《学庸达解》《易经达解》《名贤列传》等,还为《南安县志》作过序,于理学研究贡献很大,被尊为明代理学名家,与蔡虚斋、陈紫峰等齐名。明朝皇帝曾赐其“理学文宗”四字。

据传,王振熙天性随和、从不摆官架子,所以当时和铺村人亲切地称呼他为“和铺老爹”“王老爹”,这一称呼沿用至今。关于“王老爹”的传说在当地有许多,如田芷读书、悔写休书、受粥息讼、智判婚案等,故事性很强,流传甚广。

下美后王氏祠堂中还有一副理学楹联,上联由王振熙手书,下联则由他的学生龚天池题。上联书曰“有为莫若耐,耐热耐冷耐惊忙耐挫折耐扳援,聋耐哑耐,一片冰坚”;下联为“受用莫若省,省想省言省豢养省营刺省交游,觉省梦省,满湖水止”。据金坑王氏祠堂管委会解释,这副楹联实际上是王振熙与龚天池在阐述理学奥义。王振熙的“耐”和龚天池的“省”,都是他们在人生阅历基础上的一种理性思索,王振熙告诉世人要“心如冰坚”,能“耐”生活中的各种忧困;龚天池则提醒人们切忌自得自满,而要时刻自“省”,把时光用在做有益的事情上。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记录传承王振熙故事,和铺人在村中王振熙故居周边,修建了王振熙主题文化墙,并提炼总结出“和铺老爹”的十六字家训——“孝亲睦邻、励志奋进、积德扬善、诚信奉公”书写于墙上,以期让后代子孙能更好地聆听祖训,传承家风。几百年前的古老家训和新时代的人生观、道德观,相融相通,终成新世纪的文明乡风。

  颖川堂出过不少名士官宦,其中尤以赖垓名闻天下。

赖垓:

贞廉忠义守节气

赖垓,德化大铭乡琼溪人,颖川堂赖氏一族的杰出代表人物。赖垓明末曾出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是崇祯皇帝的得力近臣之一,多次受命为钦差大臣,赴高丽(今朝鲜)、安南(今越南)等地册封藩王,故有“权君”之说。

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大铭乡赖氏族人请来风水师“陈朗仙”,督建了赖氏家庙——颍川堂。该堂所在山脉发自巍巍九仙山,落穴之处前有峥嵘纱帽文峰,后有叠岫环绕屏嶂,人称其地形为“两旗结彩”。颖川堂出过不少名士官宦,其中尤以赖垓名闻天下。

赖垓为官清廉,初任平湖县令时,兴修学舍,整顿盐政,减轻民负。后因文优且政绩卓著,入朝为官。在朝中任职期间,忠于职守,成为朝中重臣。据有关文字记载,他曾出使高丽(今朝鲜)、安南(今越南)等地册封藩王,使得这两处边疆安定(内中还有众多他在安南智斗酋长藩王的故事),所以崇祯帝赐其“代天行玺”的竖匾。据说现今颖川堂内的“代天行玺”匾,是大书法家张瑞图所书。

1644年,崇祯帝自缢,明王朝已成风中残烛,南明政权也无回天之力。1645年,赖垓的父亲去世了,赖垓心灰意冷,遂结庐于琼溪清洁寨,过着恬淡的隐居生活。清顺治帝颁诏欲启用赖垓,但他明志坚辞,称忠臣不事二主。后来又多次拒绝清廷的出仕延请,为此清洁寨还被清兵围困长达3年之久。后来,清廷见无法令其回心转意,只能作罢。顺治十八年(1661年),赖垓安然在乡谢世。其生前著有文集10余卷,惜尽散佚,但他固守清洁寨的忠义故事,仍被口口相传,让人肃然起敬。

颖川堂正堂厅头屏柱楹联写着:“桥梓并树在贤祠后进至今称景仰,学治兼优膺帝简先朝当日备咨询”,中柱联曰:“锡姓来唐宋富不以财道德裕千年俎豆,明经开燕贻贤而在位文章宗百世师臣”。堂上还悬挂着赖垓所立的匾额“名注金瓯”“望隆玉署”“弘德贞廉”等,如今这些匾额上的字,也被赖氏族人视为家训族风,特别是贞廉、忠义的赖垓精神,更是在当地蔚然成风。

  “乐善好施”匾悬挂于凤池李氏家庙内。

  李五雕像矗立于池店村路口。

李五:乐善好施垂青史

李五,原名李英,字俊育,号自然,生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卒于明天顺元年(1457年)。乡人以排行论,称其为“李五官”,以致于后来知道他真名的人越来越少。李五是明代泉州府晋江县二十九都凤池乡(今晋江市池店镇池店村)人,为该村李氏三世祖。他一生历经八朝七帝,终生未仕,始终以商人的身份拼搏、活跃在明初的地方历史舞台上。

捐修六里陂水利工程,修吟啸桥,畅通泉安平大道,重修洛阳桥,创建桂岩书院……李五为后世留下善迹无数。凭着兼济天下之心,李五晋身名垂青史的大慈善家,为后世所铭记。他“气度迥异,不阶先业,能以富盛甲诸邑;抚兄孤女,厚妆遗之;恤穷赈饥,趋人之急,甚于己私。”其个人事迹可见诸古代官方编订的《泉州府志》和《晋江县志》。

说到李五的善举,不能不提他在浙江宁波鄞县“舍糖灭瘟”一事。明正统九年(1444年),李五贩糖至浙江宁波。一天,李五听闻鄞县买糖者暴增,便调运大批自己生产的“凤池糖”至当地销售。当李五来到鄞县后却得知,此地正值瘟疫肆虐,民多疾忧。百姓盛传只有服用泉州产的“凤池糖”才可治病,一时间糖价猛涨,“凤池糖”成为抢手货。按常理,商人一旦遇到这种千载难逢的赚钱“良机”,岂肯轻易放过。然而,在面对这种“商机”时,李五的良知没有泯灭,在赚钱与救人之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为了让没钱买糖的穷人也能得到及时的救治,李五当即决定舍糖。他在当地交通便利之处找到一口水井,每天将糖倒入井中,任民众自取服用。不久之后,瘟疫果然被根除,鄞县因李五施糖而重享安宁。鄞县的人们世世代代将李五舍糖的那口井称为“恩公井”,直至今日,此井仍存。

在晋江有众多与李五有关的遗迹,如凤池李氏家庙、李英九落大厝、李五纪念馆、福海堂、李五陵墓等。明正统六年(1441年),明英宗为表彰李五捐巨资修桥的善举,钦赐“乐善好施”匾,此匾悬挂于晋江凤池李氏家庙中。“乐善好施”四字也成了李五传予族裔的最简明的族训了。

据称,“李五的传说”入选第二批泉州市非遗名录和晋江市非遗名录,李五纪念馆也已成为晋江市的慈善教育基地。我们在李五纪念馆中看到,馆内陈列着李五坐式雕像一座,以及关于李五乐善好施的各种史书、碑记、匾额、照片、楹联等,以供后人瞻仰。据纪念馆的管理人员介绍,该馆常年免费对外开放,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士了解李五的善行善举,让李五“乐善好施、惠泽民众”的慈善之风继续吹拂社会,同时也警醒现代商人做生意绝不能光贪图眼前利益,要懂得“兼善天下”的道理。(泉州晚报记者吴拏云/文)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