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朱熹在莆遗迹,寻理学莆阳之脉
http://wmf.fjsen.com 2018-04-12 08:40:59 林爱玲 来源:东南网

红泉义学引朱子“踊跃鼓动”

步入位于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中心小学旁的黄石文庙,这座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称红泉书院,是历朝历代讲学宣教的重要场所,作为象征着莆田文风昌盛的一枚文化符号,庙内至今还留存有明朝万历年间的《水南鼎建文昌祠记》石碑文,以及明末东阁大学士、抗清名臣黄石人朱继祚所书的“古红泉”石碣等。

“当时为了保护石碣,就把它镶嵌在墙壁里。”退休教师郑志坚带记者来到文庙偏殿,只见这块历史悠久的石碣,已与白墙混为一体,石块上“古红泉”三个红字依然清晰可见,拂去尘灰,石碣亦把人带至当时鼎盛一时的“红泉讲学”历史中。

南宋初,理学在福建得到广泛的传播,涌现出一大批承前启后的理学名家,兴化军莆田县黄石人林光朝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林光朝(1114—1178年),字谦之,号艾轩,人称“南夫子”。《兴化府志》载,绍兴十年(1140),在族叔林国钧的资助和聘请下,林光朝在红泉宫兴教办学,“开门教授”,“一意聚徒讲学不复出”,史称“红泉义学”。因其地处黄石东井,又称“东井书堂”。由于“红泉义学”为前来从学之士免费提供食宿,所以,一时间各地求学者纷至沓来,每年都有数百人,而且学生中“取巍科、登显仕甚众”。“南夫子”之名从此远扬,邑人刘克庄在《兴化军城山三先生祠堂记》中说:“初艾轩来水南,学者空郡从之,而红泉东井之学闻天下。” 明代探花、邑人林文在《红泉讲道序》中也赞道:“吾莆自陈、隋间郑露讲学于南湖,在唐则吾祖蕴、藻、欧阳詹读书于泉山。至宋,艾轩讲道于红泉,由是文风大振,遂有海滨洙泗之称,其盛矣哉!”

有道是“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朱熹(1130—1200年)是理学思想集大成者。莆籍著名学者朱维幹著的《莆田县简志》里载:“朱熹,字元晦,亦作仲晦。其先代为婺源人,而寄籍建阳。行辈虽后于艾轩,而其在莆之影响则较大。”

林光朝比朱熹大十六岁,他在莆田红泉书院聚众授徒讲学,影响深广,朱熹遂慕名专程来红泉书院,访林光朝求教问学。辛巳(1161年)春朱子在莆田跟随林光朝学习期间曾有诗:

《曾点》

春服初成丽景迟,步随流水玩晴漪。

微吟缓节归来晚,一任轻风拂面吹。

另收录《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三十二有朱熹所记《论林艾轩作文解经》曰:在兴化南寺(莆田广化寺),见《艾轩林光朝言“曾点”言志》一段:某(朱熹)云:“如何见得?”艾轩(林光朝)云:“‘曾点’不是要与冠者童子真个去浴沂风雩,只是见那人有冠者……曾点见得这意思,此谓物各付物。艾轩甚秘其说,密言于先生也。”所以《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二载朱熹学随林光朝学习顿悟后心情感受:“某(朱熹)少年过莆田,见林谦之(林光朝),方次云说一种道理,说得精神,极好听,为之踊跃鼓动!退而思之,忘寝与食者数时。好之,念念而不忘。”

宋孝宗时期莆田名相、诗人陈俊卿在《艾轩祠堂记》中赞扬道:“莆虽小垒,儒风特盛,自绍兴以来四五十年,士知洛学,而以行义修饬闻于乡里者,艾轩先生实作成之也。”好学深思的朱熹师事林光朝,教学相长。林光朝理学思想和兴化发达的文化,在朱熹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