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中山:“百姓”古镇,源远流长
http://wmf.fjsen.com 2018-04-11 08:56:56 戴敏 来源:东南网

闽西的“京城”——小南京

十八将军带来的不仅仅是35个姓氏,还有当时的具有京城应天(南京)特色的一系列风俗习惯,至今影响着中山镇中人们的生活,因而中山也有着“小南京”一说。闹花灯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明洪武年间,朝廷在中山设千户所,十八将军带领军队入驻镇守,在完成任务后,每逢元宵节,战功累累的将军们不能回南京城观灯,为了稳定军心,给军士们有种身在京城的感觉,明太祖朱元璋便破格批准武平千户所可以按照南京城的规矩,元宵节大闹元宵。

元宵闹花灯,武平其他各乡都有,但只闹元宵一天。而中山闹花灯却从正月十三到十九,历时七天。从正月十三那天起,镇里各姓氏祠堂,添男丁的家庭以及城里的十三庙都要上灯,花灯上有山有水,还有各种戏文故事。

元宵期间的夜晚,走在古街上,沿街两侧的骑楼式老房子挂着各式各样的花灯,在五颜六色的花灯照耀下,小孩三五成群提着鲤鱼灯、莲花灯穿梭在人群中,十分热闹。“有食无食,食到正月二十;有聊无聊,聊到灯了。”这句当地人常说的谚语就是武所闹花灯盛况的真实写照。

如今镇里虽没有了“所城十三庙、庙庙闹花灯”的热闹景象,却也仍保持着连着七日闹花灯的习俗,现在只要新添小孩的家庭都要上灯。

程荣春祖上一直从事宫灯制作,如今他也成了镇里为数不多的宫灯制作艺人之一。2014年,借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春风,程荣春受邀到中山镇中心学校开设宫灯课。“为了上课,我还自制教材,每周三、四各一节课,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参与选课。”程荣春说,宫灯制作十分受孩子们的喜爱,每学期选他课的学生都有三四十人,每年六一儿童节,学校还会举办学生们亲手制作的宫灯展,“这不仅能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更能将宫灯文化推广和传承下去。”

除了闹花灯,十八将军还带来具有南京皇城风格的建筑,八角楼、燕子尾无一不带有皇城建筑的影子。可惜由于时间变迁,加上人为的破坏,这些建筑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汉剧是中山镇的另一项文化瑰宝,据饶高元介绍,中山镇还是闽西汉剧的发源地之一。2008年11月,中山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汉剧)文化艺术之乡”。与军家话、宫灯等传统文化一样,中山镇的汉剧也一度濒临失传,2014年,在政府的引导扶持下,镇里20多位汉剧爱好者们自发组建了“同心汉剧艺术团”。“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排练,至今排练的剧目已有20多个。”团长卢巧英说,如今县里有晚会或者文艺演出都会邀请他们表演,随着在观众面前亮相的机会增多,越来越多人喜欢上了这项传统艺术。“近两年就有七八位爱好者加入到艺术团中,每年的演出也增加到了20多场。”卢巧英说。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