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创新提升 持续铸造厦门文明城市品牌
http://wmf.fjsen.com 2018-02-24 15:15:49 来源:中共厦门市委文明办

厦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文明办主任陈高润

多年来,厦门市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文明创建的奋斗目标,不忘为民创建的初心,不断创新创建机制手段,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2017年金砖厦门会晤期间,习总书记深情赞誉厦门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9月30日,新华社播发《立德铸魂·凝心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综述》,文中指出:“文明,已经成为厦门闪亮的城市名片,更是鲜明的精神底色。”11月17日,厦门市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中央文明委在文件中表述“继续保留福建省厦门市等83个城市(区)全国文明城市(区)荣誉称号”,进一步确立了厦门文明城市创建在全国的标杆地位。

一、为民+为名,让市民获得感与城市美誉度相得益彰

9月3号,金砖厦门会晤开幕当天,《人民日报》评论文章《重新发现“厦门的美”》指出,“文明城市创建,不仅要看地标建筑撑起的天际线,更要看万家忧乐拼成的地平线,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在多年的文明创建中,厦门市始终从群众需求出发,注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用心经营、不断擦亮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在市民的深刻认同中让文明成为厦门城市精神的底色。

为民:一是把深化创建与办好民生实事紧密结合。着力把创建工作落细落实,从群众房前屋后的小事实事入手,扎实办好与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实事。大力推行“马上办、就近办”,80%以上审批服务已实现“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2017年我市电子政务发展指数居全国第4位。在历次考评中,市民对文明创建的支持率和满意度都保持全国领先,成为我市文明创建工作的一大亮点。二是把深化创建与补齐民生短板紧密结合。围绕加快跨岛发展,全面展开5条地铁线、新机场、“两环八射”快速路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破解交通难、就医难、住房难,开工及续建保障性住房4.1万套,在建总量接近前十年建成面积总和,规划建设4个保障房地铁社区,厦门特色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向全国推广。三是把深化创建与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紧密结合。注重以文化人,提升公共文化保障能力。重点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市区两级公共文化设施设置率达100%,人均享有率居全国前列,均免费向市民开放,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成集学习教育、文体活动、群众议事和组织孵化功能于一体的社区书院214家,开课6200多门次,市民参与62万多人次。

为名:一是注重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把文明创建与提升城市品位相结合,实现文明创建与城市建设共同进步。特别是2017年,结合台风灾后恢复重建、服务保障厦门会晤等重点工作,深入开展“文明创建再提升,灾后重建再发力”,整治建筑物外立面9069栋,建成夜景照明工程2038处,种养绿植近100万株,改造道路216公里,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过去三年,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排名稳居前四名。二是注重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建设“宽带厦门”“智慧城市”,把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交通管理、应急管理、民生保障、市政设施运行等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有效提高了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覆盖全市主城区90%小区和所有公共区域,知晓率超过90%、参与率超过80%,做法和经验成为全国范例。三是注重提升市民文明素质。2015年以来,深入开展“打造全国公共文明行为典范城市”活动,每年4月开展公共文明行为示范月活动,征集发布“文明小白鹭”代言形象,各区各部门开展“文明小白鹭,陋习我说不”等主题活动,在社区、学校累计打造17个公共文明示范点。公共文明已深入人心,文明厦门形象享誉海内外。

二、德治+法治,让文明有礼与规范有序相互促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和滋养作用,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厦门市在文明创建中,一方面坚持以文化人,高度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激发“厦门人民爱厦门”的家园意识,让文明有礼在厦门蔚然成风;另一方面,强化依法治市,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难题,让规范有序成为全市上下的共同追求。

德治:一是引领核心价值。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明创建的全领域,将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融于实践。厦门市教育部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确定为重点教育课题,在全国率先编写出涵盖小、初、高各年级36个学科154万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科教育指导纲要”,得到中宣部、教育部的充分肯定。二是构筑道德高地。完善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的发现、宣传和激励帮扶机制,大力弘扬“好人文化”,形成“好人有好报,有德者有得”良好社会风尚。共涌现出5名全国道德模范,5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陈清洲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其微博账号获评“全国十大公职人员微博”。2017年12月14日,《光明日报》刊发文章《厦门:好人之城好事多》。青岛市民于先生看到该篇报道后,想起自己第一次到厦门旅游时遇到的好司机,有感而发,以《厦门:真正的好人之城》为题撰文点赞。三是培育奉献精神。以打造“志愿之城”为契机,推进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品牌化和常态化,培育乐于奉献的现代公民。把社区作为经常性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场所,开展“平安铃行动”“温馨夕阳”谈心专线、助残“阳光行动”等620个经常性志愿服务项目。在商业大街、旅游景区等公共场所建立100个志愿服务驿站。全市现有注册志愿者超60万名,3000多支志愿服务队伍常年开展倡导文明交通、文明旅游及其他专业服务等活动。志愿服务已成为厦门人的日常生活方式。

法治:一是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将依法治理的理念贯穿于文明创建的全过程,改进以往“运动式”整治的做法。创新城管联合执法机制,开展户外广告、流动摊贩、露天烧烤、不文明施工等专项整治。针对很多城市都存在的共享单车乱停乱放问题,除正面宣传教育之外,2017年,我市城管执法、交通运输、市政园林、公安交警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的若干意见》,运用法律手段开展大规模治理,削减共享单车数量三分之二,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二是实现文明法规“星星之火”到专题、精准发力的转变。在厦门市人大制定的现行99部地方法规中,涉及社会文明建设的达83部,但有些法规规定过于原则,有的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2017年,厦门市落实中央关于“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要求,出台了《厦门经济特区促进社会文明若干规定》,重点整治9类不文明行为。该法规是全国首部促进社会文明的地方性法规。同时,还出台了《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为全市推进垃圾分类护航。三是实现从单向宣传教育到教罚双管齐下的转变。厦门市一些单位从2000年开始就倡导践行“招招手,您先走”斑马线礼让活动,但近年来受车辆激增、城市道路条件等因素影响,机动车礼让程度和先进城市相比还有差距。2017年5月开始,我市启动“文明礼让,从我做起”公交礼让斑马线示范行动,交通运输部门制定了重点针对公交车司机的内部教育培训和严格考核奖惩措施。《厦门经济特区促进社会文明若干规定》出台后,立即开展重点治理和执法宣传,截至去年底共查处机动车不礼让行人行为13766起。目前,公交车、出租车礼让斑马线规范率已达到99%,私家车礼让也日益成为普遍现象,礼让斑马线成为厦门继公交车让座后又一道亮丽的城市文明风景线。

三、常态+动态,让长效管理与应急处理相辅相成

中央文明办夏伟东专职副主任在今年的全国文明办主任会议上指出: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优秀文化的培育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牢固树立“创建永远在路上”的理念,注重日常经常平常。多年来,厦门市一方面完善、坚持行之有效的创建机制,夯实创建基础,注重实效长效,另一方面,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和要求,提高应变应急能力,让平时的文明积淀关键时刻迸发出强大的文明力量。

常态:一是坚持“一把手”工程不变。“主官主责抓”,各级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以上率下,高位推动。2017年3月、8月,我市先后召开文明创建再提升动员会、创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点评会,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裴金佳、市长庄稼汉亲自参加会议,对“大干180天,文明再提升”和迎接“国检”作具体部署。2017年,市党政、人大政协四套班子主要领导督查调研文明创建十余次,以文明创建为牵引,推动厦门会晤各项筹备、文明城市再提升等工作落地见效。二是坚持市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变。坚持创建过程靠群众参与、创建成效请群众检验、创建成果由群众共享,打牢创建的群众基础。推广运用共同缔造的机制方法,进一步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和首创精神,把重心全面下沉到社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推动文明创建成为市民自发自觉的大合唱。三是坚持问题导向不变。始终直面问题,构建多层次的督查格局,督促问题整改,在解决问题下功夫、见成效。强化内部督查,组织创建办每周一个专题对重难点问题进行专项督查;强化媒体监督,在厦门日报开设曝光台,每周曝光一个区存在的问题,通过区长表态、限期整改,推动问题解决;持续开展媒体暗访测评工作,每个季度对各区进行暗访,查找问题,公布排名,推动创建常态。

动态:一是科学把握文明创建的新动向。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路上,厦门始终从实际出发,坚持宗旨、目标一以贯之,而载体、手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将本市的中心任务和上级的决策部署有机融合,不断打造文明城市创建的升级版。2015年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后,我市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打造全国公共文明行为典范城市”,在对标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基础上,主动看齐国内外先进城市,力争在全国立标杆、做典范。二是努力形成政府和市民的良性互动。我市注重发挥和保护市民的家园意识,在文明创建规划制定、文明立法、十大不文明行为等意见建议征集中,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献计献策,注意倾听来自普通市民的声音。厦门会晤结束的第二天,厦门市委、市政府第一时间发出《致全市人民的感谢信》,群众不但对政府的感谢表示认可,纷纷主动转载,而且反过来感谢政府的努力付出和成功组织。一位市民在厦门日报的微信平台留言:“文明的政府才有文明的市民,包容的政府才有包容的市民,高效的政府才有高效的市民”。三是做好服务突发事件、大型活动的全城发动,将厦门文明转化为厦门力量。2016年,面对历史罕见的风灾,全市上下从党员干部到市民群众,从部队官兵到志愿者,党政军民众志成城,勠力同心,全力推进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创造了灾后重建的厦门速度,实现了文明城市新的升华。厦门会晤期间,开展“全民动手,洁净家园”“周末,让我们一起美厦门去”等主题活动,动员群众参与群防群治,各类“红袖标”平安志愿者随处可见,全市98万人次以志愿服务形式参与了会晤保障,为会晤的成功举办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