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客家人:火笼当棉袄
http://wmf.fjsen.com 2018-01-22 09:20:45 宁江炳 来源:东南网

  桶状火笼

  客家人给孩子做满月的篾火笼

  石火笼

东南网1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宁江炳)元旦,笔者回乡下吃酒席,见几位老人抱着火笼在屋檐下闲谈,心里便涌起一种久违的温暖。因为,火笼这种取暖工具,正逐渐消失在客家人的视野。

建宁是著名的竹乡,以竹做的工具有箩筐、土箕、米筛、猪笼、鸡笼、簸篮、簸箕、笊篱、火笼等几十种。建宁地处闽西北山区,是福建冬天最寒冷的地方。旧时,人们生活拮据,无力添置更多的御寒衣被,全靠烤火笼取暖,因此有过“地瓜当饭饱,火笼当棉袄”的说法,火笼成了建宁客家人取暖的必备用具,哪一家会没有几个火笼“固定资产”?

建宁人的火笼大致有两类,一种是用陶土烧制成有提手的陶砵火笼,叫石火笼。有讲究的人会用布片沾满米汤裱糊在石火笼的表面和提手上,经晒干后再裱糊一层毛边纸,这样既能保温又能防烫手,还美观牢固,缺点就是容易打破;另一种是用竹篾编成的外壳,内至一碗状陶砵或铁钵做内胆而编成手提的火笼,叫篾火笼。外形有灯笼形和直桶形,均配有虹形提手,手艺精细,牢固稳定,配有铁丝编成的盖子,清洁安全。

建宁每到寒冬,冷冻得不行,于是每到做饭的时候,人们就烧些硬木炭、茶籽壳或茶籽饼,当烧得火红火红的时候,就被小心翼翼地夹到火笼里,再盖些滚烫的柴灰,压实压平,盖上盖子,使火炭能够慢慢燃烧不冒烟,慢慢发出热量,徐徐传出宜人的暖气。然后或提在手上,或夹于双腿,或放在地上烘脚取暖。太烫时就把脚放在火笼的柄上,不太烫的时候就直接把脚放到盖子上取暖。一些穿着长衫的老人和妇女则将火笼放在长衫内烘烤,以此御寒。

火笼不仅可给人取暖,还可以当“烘干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大人们换下的衣服,婴儿的换洗尿布,都会用火笼来烤,又烘干又杀菌,是主妇们的好帮手。火笼不断地被使用,怪不得每个火笼表面都是油光发亮的。火笼就这样最大限度地发热,成为农民朋友的至爱。

编织篾火笼外衣是篾匠师傅的细活儿,编好的火笼绝对称得上是一件上好的民间手工艺品。手艺好的篾匠师傅还能在外壳上编上诸如“福”“吉”“喜”等吉祥字,以图吉利,使原本普通的取暖工具增添了不少文化的内涵。

记忆中,在火笼里煨两根地瓜、在盖上放几片黄果或几个山芋烘烤一阵,不久香气便从火笼里散发出来,用嘴咬一咬,不输当今的烧烤哟。孩子们堂前屋后嬉戏玩耍,闻到香味便跑过来要几片黄果地瓜干。那美味至今犹在嘴里打转儿。

还有建宁人给出嫁的女儿做满月时必送一对精制的火笼,价钱要比普通的火笼多一倍。为什么要送火笼呢?火笼是最方便的“取暖器”,也是最好的“烘干器”;送火笼就是给女儿送去红红火火的日子,给女儿家送温暖,给婴儿送关爱,此意深也。再如,客家人迁新居,都要从旧屋老灶钳一火笼火种带到新居新灶起火用,意为香火不断,愿新居新灶的日子过得红火。

现在,人们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随着空调、电热毯、电烘烤器、暖手袋等的普及,即使在农村,烤火笼的人也少之又少。不过现在想来,用火笼取暖的岁月还是那么温暖如春。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