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的漳州模式:探索出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
http://wmf.fjsen.com 2018-01-15 09:16:46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荔枝海”的“新生”

冬日漳州,暖阳如春。站在南郊的凤凰山顶上极目四眺,漫山遍野的荔枝林苍翠欲滴,如同绿色的波涛涌向天际。

凤凰山所在的九湖镇种植荔枝已有上千年历史,世代相传、逐年扩种而蔚为大观,山上随处可见百年以上的荔枝树。近30万株荔枝、100多类品种,汇集成波澜壮阔的“荔枝海”。

漳州市高新区市政公用事业服务有限公司的李青根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年来由于荔枝价格低迷,当地农民砍果树、占林地的现象加剧,荔枝种植面积逐年下降。

转机来自于2011年,这一年漳州市提出了“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城市定位。“钱可以买得到树,但买不到树的年龄”,为了保护这片不可再生的绿色资源,漳州市以生态利用的眼光重新打量这片古老的荔枝林,按照“荔枝大观园、全民健身馆、天然大氧吧”的定位,及时规划建设了凤凰山“荔枝海”公园。

原本荔枝林内只有简陋狭窄的生产便道,上山入林极不方便,为了让更多市民能够亲近绿色,公园专门铺设了一条近8公里长的蜿蜒“绿道”,配套建设驿站、观景平台等设施。为了引导市民对荔枝树和荔枝文化的珍视,市财政投入1亿多元,对核心区的1800亩荔枝林实行征收保护。

漳州“荔枝海”已入选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公园建成后,荔枝林的种植业功能也随之拓展升级。三年前,资深花农陈振龙嗅到了“荔枝海”蕴藏的巨大林下商机,带领村民成立了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在浓密的荔枝林下种植喜阴的铁皮石斛。在政府鼓励帮扶下,合作社如今已拥有200多亩种植面积,600多棵树,每棵年产仿野生铁皮石斛5至6斤,效益比荔枝鲜果高出了近十倍。

李青根说,公园建成后,荔枝林还是那片荔枝林,但却实现了“三变三提升”,即把成片果园变成了生态公园,把私人资源变成了公共资源,把郊野山地变成了旅游胜地;提升了旅游热,提升了果树的经济价值,提升了果农保护荔枝树的自觉性。

在距离漳州主城区10余公里的圆山林下国有林场内,也同样上演着“老树开新花结新果”的精彩故事。

漳州市林业局副局长姚庆端说,占地3.5万亩的国有林场,森林覆盖率达95%,内有1000多种植物、包括海南黄花梨等1500多株珍贵树种。但因为人多地少加上林木采伐量收紧,200多名林场职工生产生活发展困难。

另一方面,国有林场长期封闭一隅,交通不便,大部分市民不知道身边还有这样的绿色宝库。“林场的门向哪里开,森林的价值和功能完全不一样。”林场党支部书记黄炳裕说,经多次考察调研之后,市里提出了把林场建设成为城市近郊生态园的举措,把林场大门向通往城区的圆山大道敞开。这不仅使进入林场的车程缩短了一半,更推动了“让森林走近城市,让市民走进森林”的发展新路。

走进林下国有林场,在种类繁多的花前树下,经常能看到不同机构和个人的认养标识。姚庆端介绍,林场大门转向和基础设施改善之后,前来畅游、参观、健步的市民越来越多,“十一”期间每天达2000人次。

林下停车场、生态服务中心、儿童游乐设施……从事林业30多年的老黄细数着林场内的各个改造建设项目:“等生态园真正建好的那一天,就是林场人彻底放下斧子的时候了。从吃林业饭到吃生态饭,林场的路以后会越走越宽。”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