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乡愁”两字又涌上人们的心头,因为一事一人,大家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传统村落的生存状态。根据第三届中国古村镇大会的披露,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以每天1.6个的速度在减少,已经消失掉92万个。曾经以一首《乡愁》轰动海峡两岸的著名爱国诗人余光中先生不幸逝世,在社会再次引发对乡土文化的思考。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栖息地,传统村落的文化意义不可谓不重要,而缺乏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特色没有了。现在很多村落之所以不能在前面加上“传统”,就是因为缺乏自身的文化特征和风俗习惯,它们就像孪生兄弟姐妹般相似,缺乏多样性。而北地大漠孤烟直、南国小桥流水家的中华意象,注定传统村落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惟有保持特色才能留住活力。
保持传统村落的特色,离不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既然传统村落的兴亡关系文化价值的传承,那么政府就有必要提供资金和技术来给予支持。首当其冲的是村民的生活改善,大家生活幸福了,才会更加注重对村落的保护。政府要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来赢得经济延续,而不是大规模的建设来实现,让村落布局、建筑样式、周边环境发生巨变,这样反而破坏传统村落的原真味道。因此,各地政府要下一番功夫,切实把产业支持政策要结合到保护中来,要注重村落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完整性,达到“一村一品”。
保持传统村落的特色,离不开村落传统文化的传承。目前,我国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正方兴未艾,但是很多地方的保护是注重对有形建筑布局的保护,甚至以保护为由让村民们离开。我们不能不承认,像古代宫殿、历史遗迹的保护确实要赶人走,然而以人群守望相助为基础的传统村落却是不能缺人的,恰恰是要留住“原住民”。这里的人们才是传统村落无形文化的继承者,文以载道、薪火相传,让独具特色的地方生产生活方式、价值信仰、道德观念、风俗习惯保留下来。相比屈指可数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丰富多彩的传统村落才是活态传承的最大文明遗产。
无特色就不活力,传统村落要想延续“乡愁”,就要保证独具特色的村落同文化绑在一起,让“行走的文化”活得更好,既不与现代文明脱节,又传承最初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