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是最好的怀念——写在黄大年逝世一周年
http://wmf.fjsen.com 2018-01-08 08:44:23 郎秋红 李双溪 来源:新华社

未竟的事业,有更多担当的肩膀

2018年元旦前夕,辛苦工作一年的人们早早放假回家。

吉林大学地质宫,黄大年办公室的灯熄着,隔壁的房间,却灯火通明。

殷长春从北京出差回来,从火车站直奔地质宫办公室,与自己的学生一起通宵加班。

殷长春,“千人计划”专家、黄大年同事、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中心负责人。

15岁考入长春地质学院,22岁留校任教,34岁取得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35岁进入全球最大的航空地球物理公司FUGRO ,十年后成为航空电磁理论和方法技术领域的领军学者。

在他身上,有很多与黄大年相似的地方:同样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同样在海外留学,同样在世界级的大公司做到了高级职务,有着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但当祖国召唤时,同样在第一时间回到祖国、母校,两人的办公室还紧挨着。

他和黄大年同为航空地球物理探测的两大研究方向:即电磁场和重磁场,就像窥向大地深处的两只眼睛,缺一不可,建立移动平台几乎是一种默契。

黄大年早一年回到国内,对国内的科研环境更熟悉。殷长春在申报项目和组建团队时常和他探讨。两人各组团队,共事七年,虽然研究领域不同,但都朝向共同的目标奋斗——移动平台探测技术。

他们带领着中国科研的这一领域,从回国前的基础研究阶段迅速跨越到国际领先水平。黄大年的突然去世,让殷长春万分震惊。痛失战友之后,殷长春扛起更多的责任。

这一年,他不断与于平、马国庆等人交流,明确移动平台未来的发展思路。

殷长春说:“再有五年,中国的航空地球物探勘探技术就可望获得实际应用,黄老师的梦想将得以实现。在此之前,我们要拼命努力!”

“黄大年的事业是我们共同的事业,完成他未竟的事业,是对他最好的怀念。”吉林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说。一年来,吉林大学组建了“黄大年创新团队”、建立了“黄大年实验室”,成立了“黄大年创新试验班”,并专门组织孙友宏、林君、刘财等专家,分别从仪器、装备、方法等三个方向支持黄大年团队项目攻关。黄大年科研团队也补充了新的力量。

“黄大年走了,他的事业还在继续,他策划的成果也会一个个实现。”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说。

一棵大树倒下的地方,正在长出一片森林。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