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先生逝世,人们纷纷想起《乡愁》来表达哀思和敬重。为什么会是《乡愁》?因为这首诗在国人心中颇有分量。一是因为诗美,二是因为它触摸到了国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乡愁。但因忙于工作、安享当下生活,大多数人的乡愁被隐藏或者抑制了,于是我们只记得诗美。
《乡愁》是一首唯美的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即便没有乡愁痛感或经历的人们,读到这首诗时,也会泪目蒙瞀,因为诗的意境太美、情感太浓、元素太丰富、爱的太真切。没有诗人“秀口一吐”的豪迈,却有游子“魂兮归来”的期盼,这也是人们反复咀嚼《乡愁》的原因所在。它短小中饱含着深情,它素雅中透着浓烈。小时候,在语文课本上,我们只觉得它朗朗上口,不解其中意蕴,长大了远离故土,才恍然觉悟,那是一杯乡愁烈酒。
今天读懂了这首诗,却可能淡忘了乡愁。如果不是余光中先生逝世,还有多少人想起拿《乡愁》祭奠亡人,还有多少人记得那久违的乡愁,还有多少人让潜藏在心底的游子情意倾泻而出?我们总是说,故乡就在那里,不会多也不会少,以后有的是机会看望,打拼和奋斗最要紧;我们又总是说,亲情就在家里,只会增不会减,以后有的是时间陪伴,放飞自我最要紧......最后呢,城镇化收割了故乡的风物,时光机器带走了我们的亲友,当暮然回首时,不再有灿烂的笑,取而代之的或许是满目的疏离感,是物非人非、阴阳两隔的感慨和伤感。于是只能以诗聊以自慰,这是很多当代人迫不得已的妥协选择,因为我们“回不去了”。
留住乡愁,岂可止于诗美?乡愁是精神依靠,是砥砺前行的力量,是民族认同的内核,必须要留住乡愁、守护乡愁。一首《乡愁》固然唯美,但我们不能只在诗歌里寻找慰藉和依托。诗人没了,可以暂时唤起乡愁,可以后呢,谁还能让我们泪眼婆娑?
乡愁在诗里,更要在心里,还要在脚步里。莫被跟风式的乡愁携裹,莫让心底的乡愁被时间抽走,莫让诗的唯美取代真正的乡愁。余先生将爱国情感化作思乡愁绪,而我们却可以以思乡情浇筑爱国心。读懂乡愁,莫止步于诗美,它的价值不仅是供人感慨或凭吊,而是要行动起来,珍惜乡愁、保护乡愁、留住乡愁。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