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带有“别再吃了”“别再喝了”“别再用了”等字样的“关怀式”提醒类谣言在微博、微信中频繁出现。据了解,仅去年以来,微信辟谣工具就已对超过100万条谣言进行辟谣。到底谁在“好心”制作这些谣言?背后有何利益链?(12月14日 新华网)
朋友圈里“关怀式”谣言之所以有市场,泛滥势头一直得不到有效遏制,除了灰色利益链驱使下炮制者的不断制造之外,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关怀式”谣言所涉话题与大家的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说精准地抓住了人们对健康、养生、安全等切身利益的关切乃至焦虑心理,因此每有“别再XX了”之类在朋友圈刷屏,大家即便明明知道可能不靠谱,也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点开并分享给其他人,这就导致“关怀式”谣言往往成病毒式扩散。
正如相关部门调查后发现,微信谣言背后有故意打击对手、诱导用户泄露个人信息、引导用户打吸费电话等多重图谋,但最为重要的还是其背后的“圈粉”、转发广告等利益链。由此可见,朋友圈“关怀式”谣言不仅很容易蛊惑人、蒙蔽人,导致“关怀”成“伤害”,而且还可能成为诋毁关联利益方、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的“打手”,并让传播者不明不白地充当“帮凶”,危害性显然不容小觑。
跟其他形形色色的谣言一样,“关怀式”谣言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披着“善意”“关怀”的外衣,往往更隐蔽、更具杀伤力,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对其加以遏制,包括强化平台的主体责任、明确对造谣者的依法追究、呼唤网友们的理性抵制,等等。最有效的、釜底抽薪的方式,就是从源头上遏制“关怀式”谣言,以科学、权威的“关怀”声音,挤压虚假、伪善的“关怀式”谣言。
从宏观层面来说,要以更加积极的政策、制度、措施,提供更加可靠、给力的医疗、食品安全等保障,消弭公众对养生、食品安全的焦虑心理,弱化“关怀式”谣言的磁性;顺应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点和公众求知诉求,建立权威的科普“公众号”“朋友圈”,就求医问药、健康养生、饮食起居等释疑解惑,使网友及时获得真实、可信的“关怀”知识和信息,“关怀式”谣言必然会渐渐失去市场;同时,强化对朋友圈舆情动态监管机制,发现“关怀式”谣言及时辟谣,设立网上谣言曝光台,尤其要对有组织、逐利性的“关怀式”谣言依规依法严肃追责,坚决剪除其背后的灰色利益链条,尽最大可能阻止“关怀式”谣言在朋友圈肆意传播,规避可能对各方的伤害。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