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2月10日《光明日报》)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灵魂,是民族情感的核心,是民族力量的源泉。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新方位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养分、精神支撑和前行力量。只是面对传统文化,人们总是容易陷入形而上的全盘接受和机械的全面否定的怪圈,在非此即彼之间徘徊不定、踟蹰不前。
在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开拓思维,寻求更加合理的方式来传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其实,方兴未艾的共享模式就是不错的尝试。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借鉴众筹和共享经济的思路,打通全民参与的通道,构建全民共享的体系,让传统文化在共建共享中得到传承和发展,让文化和时代同频共振,散发出新的更大的魅力。这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也是不谋而合的。
所谓共享思维,首先是要敞开大门,引导全民参与。传承传统文化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挖掘和保护。面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仅仅依靠个人是很难全面掌握好、保护好的,我们必须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激发全民参与的自觉、凝聚全民共建的合力。第二是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精英文化,她属于所有人。传承传统文化要杜绝闭门造车、抱残守缺的狭隘思想,必须在坚持传统文化核心不动摇的基础上敞开大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接轨,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多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让传统文化绽放时代新姿。
所谓共享思维,其次是要创新传播,推动全民共享。对于传统文化而言,酒香也怕巷子深。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当下,如果不能借助大众传媒和新媒体进行文化传播,传统文化就很难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稳固地占据有利位置。对此,我们应当摒弃摇头晃脑般的机械背诵和填鸭式的暴力灌输,通过创新“互联网传统文化”的新模式,构建在线学习平台、专业微信公众号、网络大数据精准推送组成等传播“矩阵”,不断提高趣味性、互动性和针对性,努力让传统文化实现“裂变式”的精准传播,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文化宝库,让我们以共享的新思维开创传承传统文化的新局面,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