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部分幼儿园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重‘教育’,轻‘保育’倾向,忽略了幼儿的自理能力、生活习惯和身心状况等方面的发展。”为此,陕西省教育厅日前发布《幼儿园保育员工作指南(试行)》,以规范幼儿园保育管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12月14日 《中国青年报》)
所谓“保育”,是指为幼儿的生存、发展创设有利的环境条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不得将学前教育知识化、小学化,其实早有明文规定,但从目前的幼儿教育现状来看,重“教育”轻“保育”的问题依然存在。其中原由错综复杂。总体来说,既有家长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老师方面的因素;既有认知层面的不足,也有功利思想的牵绊。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真正从重“教育”轻“保育”的误区中走出来?首先还得充分认识幼儿“保育”工作的重性。
强化幼儿“保育”工作,让孩子成长更自信。众所周知,一个人超强的自理能力与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循序渐进地培养才能形成。学龄前的孩子正处在思想认知开始萌芽、行为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接受科学规范的启发和引导,将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而幼儿“保育”工作的职能职责,正好承接了这一教育使命,学前教育机构理应为孩子们提供优质的“保育”服务。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孩子们从小在体能发展、情感认知、行为习惯方面拥有良好的开端、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际上也为今后的成长成才做好了铺垫。从心理角度分析,接受良好的“保育”教育,更有利于帮助孩子树立成长自信。
强化幼儿“保育”工作,让孩子成长更安全。从宏观上讲,幼儿“保育”工作本是一个大概念,应该包含除了单纯知识内容之外的方方面面,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从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来看,在学前教育阶段,还不适宜涉入过多文化知识,更需要对其成长过程予以关心与呵护,而优质的“保育”服务,应该能有效地促成孩子们健康、快乐、安全地成长。试想,如果我们的孩子思想纯洁了、心理健康了、体能强壮了、行为习惯端正了,无论何时何地都会给人一种安全感,作为家长,自然也少了一些担心、多了一些放心。更何况,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能否确保他们成长得更健康、更安全,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强化幼儿“保育”工作,让孩子更乐学。现代研究表明,重“教育”轻“保育”的学前教育模式,对孩子有害无益。比如,过早练习写字,会影响孩子指关节发育;过早背诵古诗词,容易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过早学习抽象知识,会阻碍孩子的认知判断……更有实践证明,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既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还会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所以说,强化幼儿“保育”工作,多在训练孩子自理能力、生活习惯、体能素质方面下功夫,才真正能够打牢学习基础。我们也会惊奇地发现,少一些文化知识教育、多一些综合素质训练,反而能够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他们因为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变得更乐学了。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