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北京市确立了首批13个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在这批汇集未来芯片、未来网络、大数据、智能机器人、人脑保护等未来科技的创新中心里,由中国人民大学为牵头单位的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成为其中为数不多的文科类创新中心。(12月14日 《中国青年报》)
思政课的“高精尖”创新,就是通过搭建平台、收集资料、大数据分析等方式,针对思政课堂教育的薄弱环节,向多年来思政课存在的老问题“破题”,为全面提升全国高校思政教育水平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思政课的技术创新,要着力解决老问题。过去,全国很多高校在思政课建设方面重视不够、投入不足,造成思政课教师总体素质偏低:一些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不能把握主次和轻重;教学形式上存在重形式、轻效果的现象;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思政课堂的技术创新,就是要汇集资源优势,打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资源平台,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资源库”。以技术作为突破口,构建一体化服务体系,一方面,可以整合优势资源、提供信息支撑,提升高校思政教师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教育评价从“经验”走向“数据”,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成长情况,
思政课的技术创新,更要着手开辟新局面。今天的高校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相较于前辈,他们的视野更宽阔,自我意识更强,具备更现代的思想意识和更多元的价值观念,也更加重视平等的交流和对话。要解决思政课堂上的“抬头率”问题,就必须要搭建与他们平等对话的渠道,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中心用大数据完成了我国首次思政课全覆盖大调研,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及相关活动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通过量化分析和感性描述的评估方式全面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依托对教育活动中师生互动行为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反馈,教师可以及时调整优化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相长。
思政课“高精尖”的技术创新,是为了让高校德育更加“接地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新形势下,不能总是墨守成规,沿袭照本宣科、重复说教的老一套。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目的在于采取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教学方式,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始能够终贴近实际、贴近青年,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