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服装的背后既有传承千年的技艺与情怀,又有产业发展视角与空间。伴随着非遗传承方式的创新,产业外延也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传统技艺走出博物馆,开辟出产业发展的新天地。(12月12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
沥沥雨水中,身着云锦华服模特们,撑着油纸伞随缓缓走过。这如诗如画一幕不是某影视剧的拍摄现场,而是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上的一场服装秀。随着技术、模式和方法的创新,剪纸、篆刻、青瓷烧制……越来越多的非遗技艺旧貌换新颜,找到了传承与发展的突破口。时下火热的“非遗新经济”,正将这些古老的传统以全新的面貌推送到人们面前,为我们展示了一条活态传承的新路径。它所呈现的不仅仅是技术、模式和方法的创新,更是思维和理念的创新。
要让非遗技艺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或许在有些人看来,谈及非遗,总是带着些“藏在深闺无人识”的隐秘色彩和些许“明日黄花”的悲壮意味。然而随着共享经济概念的注入,非遗正被贴上时尚的标签,与非遗有关的产品总是能够容纳更多的文化意味,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与关注。在文化消费、体验经济大行其道的当下,要求我们开拓视野、创新思维,通过情怀的转化和更新颖的展现,实现非遗传统与当代生活的和谐共鸣。
要实现非遗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双赢。非遗传承与保护不仅是值得尊重的文化事业,而且还具备深厚的商业价值。非遗中积淀的文化内涵是产业发展的潜力所在,创新理念实现非遗传承的跨界融合,带来的是文化消费的升级和文化概念的扩散,实现的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更为地方扶贫和留住手艺人提供了新的契机。《寻找手艺》里傣族的油纸伞手艺人令人动容,虽然斯人已逝,结局令人惋惜,却也让人看到了文化传递带来的力量。
要守住非遗传承的精神内涵。非遗传承强调“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论怎样的开发和创新,都不能脱离非遗的真实面貌;而如何正确体现非遗价值,也要在创新中不断探索。非遗传承内涵的拓展,是蕴含精神文化价值、坚定文化自信的品牌意识;是凝聚坚守、诚信、执著,追求专注、专业、专一的工匠精神;是坚守传统、锐意创新、薪火相传的民族文化。“非遗新经济”是非遗传承方式的创新,更是对非遗精神理解的创新,如果能够营造尊重手工业的社会氛围,提升匠人地位,将更多的非遗精神融入时代发展的实践中去,一定能为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更多助力。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