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座全世界最大的“图书馆”,其藏书量超过了全国公共图书馆藏书量的总和。10年来,这所超大“图书馆”把“分馆”开到了中国60多万个村庄,让6亿多农民告别了看书难、看报难的困境,被农民誉为“家门口的图书馆”“致富好帮手”“孩子们的精神乐园”……它就是农家书屋。(《人民日报》)
在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之前,一些学者曾用“文化荒漠”来形容中国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的文化生态。这样的形容其实并不过分,因为在10年前,如果不包括教科书在内,全国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仅为0.13册。图书的缺乏直接导致文化落后、精神贫瘠,而且这种状况已经成为农民脱贫、农村发展的巨大障碍。不过,农家书屋运行10年后的今天,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已经增长到1.25册,增长了近10倍,农民的阅读条件获得明显改善,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和历史性的跨越。
农家书屋改变了农村阅读资源匮乏的现状。有句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说的是交通发展对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实,对于新时代的农村而言,要想富不仅要修路,还得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学会用知识、用文化、用技能来武装自己,不断激发内生动力,这样才能掌握致富本领,提升自身修养。但是,这在10年前只能是一个梦想。由于以前农村条件差,即使一些农民想看书,也常常难以如愿。而如今情况大不一样,随着农家书屋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阅读资源匮乏的现状得到明显改善,文化生态明显好转。
农家书屋有效推进了乡村阅读。在农家书屋工程实施前,由于文化资源缺乏,绝大部分农村群众都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人们即便是有时间也都在闲聊或打牌,宝贵的时间被白白消耗。而农家书屋工程实施10年来,不仅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明显增长,一座座农家书屋更是激发了农村群众的阅读热情,抽空到农家书屋看看书、读读报,在书香的熏染下提升自我文化素养的农民越来越多。由于农家书屋的辐射和影响,在如今的很多农村地区,喜欢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乡村阅读已经成为美丽中国的另一道风景。
10年来,伴随着农家书屋的不断普及,很多农民尝到了读书的甜头,对“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农家书屋作为农村重要的文化阵地,很多农民不仅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休闲时光,提高了自身修养,还学到了脱贫致富的本领和技能,不少农村群众贫穷的命运因此发生逆转。不仅如此,一些农村群众还通过在农家书屋读书看报,掌握了许多生活中的小常识、小窍门、小经验,小日子也过得更加多姿多彩。所以,农家书屋是群众的“精神粮仓”,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还需要加倍努力将其建设得更好,让广大农民能从一座座“精神粮仓”里获得能量,去实现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