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由非专业人士拍摄的纪录片《寻找手艺》,在网上走红。3位主创,历时3年,辗转23个省份,以“行走式记录”的方式,拜访了199位手艺人,记录下了陶器、铜像、英吉沙小刀、印蓝花布、油纸伞等144项传统手艺。(12月8日《山西日报》)
在《寻找手艺》拍摄中,同样记录了太多传统手艺,有陶器、铜像、青瓷等工艺品,有宣纸、印蓝花布、绣花毡等日常用品,还有巴拉曼、羊皮筏子、油纸伞等已经鲜有人做的手艺,可谓是样样精彩,件件绝活。这些传统手艺,承载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生活与情感,折射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倡导传承“手艺文化”不是要复古,而是要继承优秀文化基因,让“手艺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引导传承工匠精神。
“手艺文化”蕴含着工匠精神。“手艺文化”的核心是手艺,手艺承载着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个非常丰满的精神价值结构,包含着对工艺神圣性的执着坚守和信念上的坚定不移。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改变,仰仗技艺吃饭的工匠绝不会轻言撂挑而去,他们凭此足食、安居、养育下一代。“手艺文化”,要求手艺人不仅要有一技之长,而且要臻于艺术的境界。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因为展示了故宫文物的修复过程以及文物修复师安静的匠心世界而走红,其中就蕴含着十足的工匠精神,对“手艺文化”给予最生动的诠释。
新时代仍需传承“手艺文化”。传统手艺产生于古老农耕文明与小农经济时代,充满了人的因素,一旦较长时间退出人们的生活,一旦手艺失传,它就很难再自然回归新时代的日常生活。可喜的是,近年来一些传统手艺已经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对于有厚重文化积淀的我国而言,更是流传至今的民族瑰宝,是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资源。几年前,国家就通过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等形式,鼓励并大力推动传统工艺文化的搜集整理与保护传承工作。这就表明,传统手艺重在薪火相传,也只有传承下去,普及开来,才能处处闪烁传统工艺文化的星星之火,让传统手艺融入现代,获取新的价值。
传承“手艺文化”创造美好生活。虽然“手艺文化”本身创造不了经济价值,但许多创造经济价值的产业发展,离不开蕴含着工匠精神的“手艺文化”。比如,文化旅游业的兴起,让传承手工艺拥有了广阔的市场前景。许多地方政府为非遗传承人搭建平台,在非遗保护的前提下为工艺美术大师创立工作室,开办各种手工艺培训班、传承人传习所,让传统手工艺后继有人,进而形成新的产业。“手艺文化”的繁荣还带动了诸如物流、食品、旅游等行业加盟到工艺美术这个行业,极大限度地刺激了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发展。
纪录片《寻找手艺》为传承“手艺文化”起到了助推作用,也启示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光空洞地说教,要务实地多做探索工作,让“手艺文化”融入我们现代生活,赢得更多人的珍视和行动,从而将“手艺文化”传承下去,让这些“中国手艺”火起来。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