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组数据让人惊心: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月13日《人民日报》)
若要问那些漂泊的人,什么让他们最牵挂?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会说“故乡”。故乡,也是大众词眼中的“乡愁”。这里有我们最难以割舍的文化筋脉,有我们不能丢弃的亲情故土。著名乡土学者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这样描述乡村: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的土壤和根系。即使是今天,我们要建设现代化的中国,也不能少了乡土延伸出来的历史文脉。然而,那些承载着我们文化记忆的村子正在消失,怎么办?
保护古村的历史意义要急速厘清。著名作家冯骥才曾经说过:“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古村的不断消失,给社会给大众敲响了保护古村的警钟。保护古村,其实就是在保护我们的乡土文化、风俗人情、历史沿革,只有快速拿出保护古村的办法来,才能有效遏制古村消失的脚步。
保护古村建设规划要有前瞻性。无论是村干部还是村民,对于村子的历史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乡村的规划建设更要做到尊重乡村的文化全貌,只有拿出具体的保护措施,才能不破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因为建设美丽乡村不是大拆大建,更是随心所欲盲目地“赶时髦”,特别是古村落,一定要请专家学者做好规划打算,尤其要融入科学保护的力量,那么古村才会更好地活下来。
保护古村要有效的落实措施。笔者曾经在相关文章上看过浙江省以“传统村落保护试验田”的保护措施,为整个浙江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摸索出一条可行的道路。在保护利用的基础上,他们适度开发文化旅游项目,为古村落保护提供经济补偿基础,形成保护、开发的良性循环。在保护过程中,积极采取“规划新区,保护老区,有序过渡,和谐共生”的办法,来降低老区的人口密度,同时引导村民发展相关的旅游事业。保护古村,只有博采众长,才能结合本村实际,走出一条新路来。
保护古村,也是在保护我们的文化基因和历史根脉,只有充分地前瞻,有效地落实,才能真正厘清保护古村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才能找到古村消失的淤积,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抑制过度商业开发、化解“空心村”现象等现状,强化村干部的保护责任制,调动村民的保护热情,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住美丽的乡愁。(晋安区文明办 陈瑾瑜)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