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人民的荣耀
——泉州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特别报道
泉州城市一角(杨永河供图)
东南网11月15日讯(本网记者 林杰 王娇榕 通讯员 王婷婷)
编者按:
2015年2月28日,历经20年不懈努力,泉州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为“东亚文化之都”锦上添花。
2017年11月14日,时隔近3年,泉州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查,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值得一提的是,石狮市、晋江市两个县级城市不负众望,同时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环泉州湾全国文明城市群初现雏形,荣耀属于全市人民。
泉州,在金秋时节,又一次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这是一座城市的荣耀,更是每个市民的骄傲。金字招牌,再次擦亮。过去3年,泉州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有哪些新举措?本网今日推出泉州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特别报道,与大家共勉。
自2015年获评全国文明城市以来,泉州着力加强“创新、智造、海丝、美丽、幸福”的现代化泉州建设,紧紧围绕中央文明委提出的“一个全面推进,四个着力提升”总要求和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文明城市总目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坚持把“和谐共创、文明共建、发展共享”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着眼于改善民生、优化秩序,加强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加强人文环境软件建设,扎实推进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不断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同时,以中心市区为龙头,带动石狮、晋江迈进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初步建成环泉州湾全国文明城市群。
改善民生优化秩序 城市建设撑起文明“硬实力”
泉州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1平方米;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270公里增加至574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城区30分钟、县域60分钟、市域90分钟“369”快速交通圈;全市1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晋江干流水质达标率100%;全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4%,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三年来,泉州市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工程,民生基建扩容提质,城乡公共设施体系持续完善。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老旧社区、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等问题,开展城市“双修”试点、补齐民生短板——泉州“XIN”行动,推出中心城区防洪排涝、城区部分集贸市场提升改造、提升便民服务水平等十个项目,提升公共服务品位。开展了中心城市综合交通提升行动,将路网建设与沿线片区整治、景观提升等有机结合,在疏通城市交通的同时,提升项目的综合效益。加快发展公共交通,开通社区巴士、建设泉州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加密公交线路和延长服务时间,为市民提供了文明、健康、低碳的出行新方式。河长制和小流域“赛水质”在全省率先实施,形成“河长牵头、部门联动、分级管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力促大河净、小河清。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推动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市空气质量进一步提升。
公交站台、商业大街、建筑工地、小区里……走在泉州城市的每个角落,随处可见“文明城市,遵德守礼”提示牌等公益广告牌,公益广告宣传蔚然成风。泉州市创新公益广告传播方式和渠道,扩大刊播覆盖面和影响力,将创建工作和公益广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泉州晚报、东南早报平均每月刊登4版以上,在报纸报眼刊登公益广告,使读者拿到报纸,第一眼就能看到公益广告;泉州广播电视台4个频道每月播出6280次以上,播出时长3140分钟,泉州广播电台4个频率每月播出1519分钟以上,公益广告的影响力与传播效果实现最大化。建筑工地围栏刊载率达100%且面积高于30%,市区新门街、涂门街和刺桐路建设93座公益广告灯箱,中心市区400多座路名牌灯箱、150座出租车扬招站和180座报刊亭作为发布公益广告的阵地……做到“上街、上墙、上屏、上车、上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风尚融入生活场景之中,让人们抬眼可见,举足可观,有效引导市民崇德向善、文明有礼。
责任编辑:陈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