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市吉山古民居 文明风11月9日讯(通讯员 吴彩云)余光中悠远的《乡愁》,深情倾诉对亲人、故乡和祖国的无限眷恋。从守护到传承,永安市坚持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文明古迹”保护发展工作,提高到保护“乡愁”人文精神的“新高度”,多部门联合推进,多举措落地扎根,留存环境,留住“乡”人生活的记忆;牵绊“乡愁”产生的根系,守望传承“乡愁”思想和理念,留住民族精神。 一、保护古镇文明 老永安人说“先有贡川、后有永安”。小小镇子,源远流长,古名贡堡,开埠于唐(公元741年),盛于明清,迄今栉风沐雨走过了1276年的历史行程。如果不是一些人为的“拆迁”,贡川老建筑很圆满地自成一城,有青砖城墙临江圈围,一如古堡。现存古城墙、会清桥、筍帮公栈、李宝焌故居等4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陈氏大宗祠等5个“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贡川镇2008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古镇文明以文化为丰厚底蕴,据有关资料,“南剑七贤”中贡川就占了“三贤”(陈瓘、陈渊、邓肃),宋高宗赐准在今贡川水东建“大儒里”牌坊。历史上曾出过16名进士,13名举人,24名贡生。他们为贡川添彩,使古镇有名,也足以让世世代代的贡川人引以为豪。 贡川古文化为今天的文明奠定了“思想”和“物质”基础。 在民间,百姓悠然自得,挖竹笋、打糍粑、编草席……日复一日,风雨相依,在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细节中,不经意的展示传统文明,执着守望自己的家园,传承一方土地内在的“乡愁”人文精神。 在政府,贡川镇持续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摸底、建档、定规划、展宏图,把文化文明保护工作,作为“工程”来抓。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镇“古文明家底”成竹在胸;每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位传承人都有自己的“档案资料”;遵守《贡川古镇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制古镇区控制性规划,区别“历史建筑”和“普通建筑物”制定对接措施,确保“接地气、可操作”循序渐进落地实施。 先后投资筹资120多万元修缮古城墙、会清桥、笋帮公栈、古井、正顺庙、陈氏大宗祠、临水宫;2017年投入60万全面修复会清桥;完成贡堡、会清桥等具古镇特色的7个文化品牌商标注册工作。贡川草席2008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完成国家级地理性标识申报工作。注重保护好历史文化风貌、古村落和古建筑,挖掘历史资料,收集民间故事、传统民谣,编成《大儒风范》、《笋帮公栈》、《陈氏大宗祠》、《雕梁画栋的贡川》文化系列丛书;2017年集凤村、洋峰村、延爽村被列入福建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其“贡堡农民画创作基地”,常年参与学习的群众200人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