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0月1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升文)提及抗倭英雄,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戚继光,另一位曾与戚继光齐名的抗倭名将、福建乡贤俞大猷,世人则知之甚少。其实,俞大猷身经百战,威名赫赫,与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俞大猷到底建立了怎样的不朽功勋?又何以被历史忽略乃至遗忘?近日《大明雄风·俞大猷传》一书作者曾纪鑫做客省图“作家讲坛”,为读者讲述俞大猷的人生历程,描写了他转战南北、抗击倭寇的不朽功勋。
受百姓爱戴
明朝弘治十六年(1503年),俞大猷出生于泉州府晋江县河市濠格头村(今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一个世袭的低级武官家庭。他五岁那年进入私塾念书,十五岁即中秀才,被时人称为“十才子”之一。二十九岁时,俞大猷投笔从戎,仅当了个百户小官。
俞大猷一直在读书习武,积累准备,直到三十三岁这年考中武举,才由世袭的百户升为千户,派往海岛金门,担起独当一面的守御之责。
曾纪鑫说,俞大猷一生的主要功绩,自然是抗击倭寇。在此之前,他曾辗转多地任职。每到一地,俞大猷总是平息盗贼、教化百姓、施以仁政,受到当地百姓爱戴。离开之时,百姓都自发地为他勒石立碑、建立生祠,“呼公为俞佛而祷焉”。
俞大猷驻守金门,广施仁政,夺官离去之时,百姓依依不舍,为他建了一座生祠。所立石碑《都督俞公生祠记》至今仍在,其中有语道:“公为金门御而公廉,孚以恩信。有荆楚剑法以教士卒,有诗书礼乐以育英才,有圣训规条以帅父老子弟行乡约。”
俞大猷率领“俞家军”抗击倭寇的地方,当地百姓或建生祠感念他的再生之恩,或以他的名字命名以作纪念,如浙江镇海俞大猷生祠、丽水市大猷街等。
但愿海波平
明朝嘉靖中期,倭寇在浙江、福建、广东一带猖獗横行,烧杀掳抢,无恶不作。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四月,万余倭寇驾船一千多艘,大举进犯浙东,朝廷震惊。七月,俞大猷被任命为温、台、宁、绍等处参将。十一月,他从海南琼州赶赴浙江,自此踏上了艰难漫长的抗倭之路。
纵观俞大猷的抗倭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到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俞大猷在浙江、南直隶抗击倭寇;第二阶段,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任福建总兵官,到倭患基本平息。
第一阶段是倭寇势力最为强盛、猖獗的时期,七年之间,俞大猷抗击倭寇经历大小战役数十次,功勋卓著。刚一上任,俞大猷就抓住重点,提出了水战歼敌的方略:在海洋、港湾、内河设置三道战线,层层防御,步步围堵,以长制短,同时注重陆兵的守卫。其防御战略可概括为“大洋虽哨,而内港必防;内港虽防,而陆兵必练;水陆俱备,内外互援”。
第二阶段抗倭,俞大猷先是取得著名的平海卫大捷,然后转战广东,破倭于邹堂、海丰等地,南澳之战大败广东势力最强的从倭海盗吴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吴平率残部逃入安南,被追踪而至的明军彻底歼灭。东南沿海为害剧烈的倭患,就此基本平息。
俞大猷在抗倭战争中,不仅有高屋建瓴的战略指导思想,也有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嘉靖年间所取得的几次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都离不开他谋定后动的正确指挥与身先士卒的勇猛顽强。难能可贵的是,俞大猷打了胜仗,从不居功自傲。正如俞大猷在一首诗中所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