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是国家有关方面近年来持续深入常抓不懈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年来,中小学师风师德得到重塑,教育不良风气得到遏止,个别教师身上存在的不良习惯和有违师德的做法受到抵制,校风校貌焕然一新,重德艺精的优秀教师纷纷涌现,这些良好的现象有目共睹。
同时,师德的构筑绝非一日之功,师德有基于德行和内心操守的属性,除有外部表现和行为表象之外,还更多的体现在教师作为教师的内心自省、内心美好、内心的职业操守等方面,而这些,恰恰是难以完全量化为具体指标并进行要求和考核的。
譬如,此前教育部出台过有关红头文件,明确规定了中小学教师不可触犯的10种师德禁止行为和高校师德7条红线,提出违规收受礼品礼金和有偿补课等六个严禁。然而,“不收礼物”“不体罚学生”等红线,本质上应是身为教师和教师职业的最低标准,将其作为师德的一部分来考量,固然有必要性,但一定程度上会模糊和混淆师德的真正标量。或者说,完成了这些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就算是公众希望的好教师吗?或者说,教育部门如何答复公众心中何谓“最具师德教师”是什么样的这一疑问?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事物最值得敬畏,一是头顶的天空,二是心中的道德律令。真正的道德始终也必然存在于内心,外部和外在表现只是道德的一个层面。德的遵守在于内心对德的敬畏。放诸于教师群体同样如此。如果我们的教师,不能真正将教书育人当成信奉毕生的职业,不能真正将教育孩子作为自己最神圣的职业理想,并在内心道德标尺上始终奉为圭臬,一些外部的师德约束与考核终将作用不大。
从古至今,国内优秀的为人师表者很多,无一不是真正将“德”放于内心,像神明一样信仰和信奉它,事事为人师表,处处为人楷模,这是理想中的师者形象。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必然是内外统一的。师德的遵循与构建,须内化于心,才有可能外化于行。像春风化雨那样,无不是基于内心的美好。所以,构筑教师师德,不仅要有政府引导与舆论呼应,更需一步步扎扎实实强化教师内心师德。最终,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良好的外部环境会进一步影响和浸润教师。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