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团合一,特色体系写新篇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小白鹭”20多年来坚持传承和挖掘闽南文化优秀元素,就没有厦门会晤文艺晚会上的精彩表现。
1993年10月,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一个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民间舞表演艺术团体——厦门小白鹭民间舞团(现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破壳而出。团里的演员,来源于福建艺校厦门戏曲班(现厦门艺术学校)与北京舞蹈学院合作创办的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专业厦门试验班的毕业生。
自成立以来,“小白鹭”究竟能飞多远,就一直是国内舞蹈界关注的话题。
建团伊始,厦门小白鹭民间舞团就与厦门艺术学校实行校团结合的管理模式,走与国际接轨的专业舞蹈团分类管理的新路,填补了中国舞蹈界的一个空白。校团结合的模式,成为国内舞蹈界的经典,在全国文艺演出团体中独树一帜。
2012年9月,厦门小白鹭民间舞团正式划转为小白鹭民间舞艺术中心,与国家级重点艺术中专——厦门艺术学校实行校团合一的管理模式,“校团合一”在“校团结合”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双方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学相长,既保证了“小白鹭”后继有人、艺术常新,更强化了“小白鹭”的艺术价值观、品牌影响力。在中央与省级各类专业舞蹈比赛中,作为地方院团的“小白鹭”20多年来获奖100多项,是名副其实的获奖专业户。
2012年,“小白鹭”在建团20年之际,创排了闽南风情舞蹈诗《沉沉的厝里情》,这是十一代“小白鹭”人合力打造的里程碑式作品。林乃桢说,不同于以往的独舞、双人舞或群舞一类的单体作品,《沉沉的厝里情》是“小白鹭”第一台大型作品,也是闽南民俗和民间舞蹈元素的集大成者,承载着“小白鹭”20多年艺术梦想和追求。
在林乃桢看来,《沉沉的厝里情》的产生,正是校团合一的重要成果,既是一路走来的总结,又是校团继续发展的一个契机。在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沉沉的厝里情》斩获文华奖“优秀剧目奖”“编导奖”和十艺节“优秀表演奖”。
具体说来,该剧中的主要演员来自“小白鹭”,而群舞演员则由艺校的学生们组成,这一模式首先解决了大型舞台作品的人力资源问题。没有校团合一,该剧成本就会非常高,也不利于作品经常性赴外地演出。仅2013年,《沉沉的厝里情》就全国巡演了100多场,从鹭岛的学生观众,到北京舞蹈学院演出季的国内最强专业评审,评语是众口一词的“感动”。闽南文化的巨大魅力,也因为该剧而为更多国人所认识。
站在更高的视野上来看,校团合一为闽南民间舞体系的建立和传承提供了保障。厦门艺术学校党总支书记兼校长崔勇表示,有了《沉》剧的成功经验,未来“小白鹭”将把闽南民间舞体系一代代继承下去,不断挖掘、丰富和提炼,这一特色将继续写就闽派舞蹈的瑰丽篇章。
链接>>>“小白鹭”硕果累累
成立24年来,“小白鹭”人才辈出,曾任与现任团领导曾若虹、种俐俐、高国庆等均为国内舞蹈界响当当的人物;章东新、王舸、冯蔚、靳苗苗、袁莉是从厦门走向全国的著名编导;江靖弋、苏雪冰、林乃桢等多名演员先后在国家和省部级舞蹈大赛中摘金夺银。据不完全统计,该团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节目在各级各类展演、比赛中获奖一百多项,《海上民谣》《鸟仔》等作品享誉国内舞蹈界。
此外,“小白鹭”先后38次代表中国和福建出访五大洲,并多次赴台湾、澳门、香港交流演出,成为美丽厦门的一张烫金名片。 林泽贵
![]() |
![]() |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