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党校教授林怡:林则徐并非“剿夷派”
绝非卖直沽名
道光皇帝多次在谕旨中宣称不屑于广东的关贸税银,总想以封关禁海的方式解决鸦片问题,而林则徐公然屡次表明自己的看法,直接要求用关税收入来加强国防。
英军侵入定海后,他已遭非议和贬斥,却仍然不顾道光龙颜之怒,上《密陈夷务不能歇手片》,说“粤关税既比他省丰饶,则以通夷之银,量为防夷之用,从此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似经费可以酌筹,即裨益实非浅鲜矣”。对于英人的悍然挑衅和入侵之举,认识为“惟专心内向,则外悔自不敢欺凌”,“防夷吃紧之际,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对西洋诸国应该“恩戚并济,操纵咸宜”,到了非剿不可的境地,就该“器良技熟,胆壮心齐”。
在贬新疆后,他回信自己的老师姚春木和王冬寿,念念不忘的不是自己的厄运,而依然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说:“自念福祸死生,早已度外置之,唯逆焰已若燎原,身虽放逸,安能委诸不闻不见?……窃谓剿夷而不谋船炮水军,是自取败也。”对国事的这份赤诚,表明他对道光的“忠”绝非愚忠,而是以国家前途命运为“忠”。他的见识谋略,也绝非一些以“天朝”自居盲目自大的“剿夷”者所能比。
“指摘林公把自己的名誉看得比国事重要,这是没有根据的判断,是有失历史公允的苛责。”林怡说,林则徐当时对英人军情有所误判,这毋宁说是林公的局限,不如说是中国历史的局限。他已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觉地第一个“睁眼看世界”了,并拳拳地告诫国人应当“师夷之长以制夷”。
鸦片战争以来到抗日战争胜利的一百多年中,中华民族在外患压顶的艰难困苦中屡败屡战,并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林怡认为其中有败有胜、败多胜少、最终一胜的历史因缘依然值得当今学界深刻反思,“今日学界,对吾国族之历史,当以实事求是之精神,以同情理解之态势,审慎全面而非断章取义、分裂割裂地悉之判之断之”。
责任编辑:康金山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