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珌纪念馆影壁
▲许珌刻像
核心提示
东南网8月2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许维勤)
许爷信仰,以及由许珌提倡的文天祥城隍信仰,已成为甘肃定西重要的民间信仰。清初福州人许珌罢官后,竟连回乡的盘缠都没有,以至客死他乡,然以一介“芝麻官”而享此冥福殊荣者,福建史上罕见,定西史上仅有。
时隔三百多年后,福州市与定西市结成对口扶贫关系,福州人民将继续许珌这位老前辈的未竟事业,为陇原大地小康事业再作贡献。
7月下旬,因做相关课题研究,笔者随课题组一行到与福建有协作扶贫关系的宁夏、甘肃实地调研,在甘肃定西下榻的宾馆里,见到资料介绍当地民间有拜许公习俗,并建有许公纪念馆。
定西旧称安定县,许公乃清初安定知县许珌,竟是福州人!这引起我们很大兴趣,决定前往探访许公纪念馆,但询问了好几位当地人,都说不知道,出租车司机愣了半晌问:“是不是许爷庙?”原来民间习惯称之许爷庙。
关山远度为哪般
许公纪念馆位于城东山麓,整体新建,山门、影壁、墓碑、碑亭、碑廊等已完工,馆主体还在施工中。读着碑廊里刻的文字资料,一位气度不凡的诗人和清廉正直、视民如伤的“父母官”形象,赫然饱满起来。
墓碑载,“先生姓许名珌,字天玉,号铁堂,福建福州府侯官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十一月十七日戊时,崇祯十二年(1639)己卯科乡试,春秋经元,于康熙四年(1665)二月选授安定知县,康熙六年(1667)丁未十二月解组,康熙十年(1671)卒,时贫不能归,葬于东山之麓”。
屈指算来,许珌出任安定知县时,已51岁。一介东南海滨的前明举子,从未为官,何以在过了“知天命”之年,却突然受到新朝任命,千里迢迢来到陇中为令?细究起来,历史背景颇为微妙。
康熙初年,天下大局已定,少年大志的康熙帝,开始酝酿进行崇儒尚文的改弦更张,以缓解民族和社会矛盾。建立文治秩序的当务之急,是大量起用民间饱学之士。战乱之后,人才凋零,文官需求量大,而进士出身者,多有效力前朝的经历,在这种情形下,选用一部分政治历史相对清白的举人,是个不错的选择。
福建是南明基地,知识阶层曾经相当普遍地响应南明抗清号召,此时还有郑氏政权盘踞台湾,隐患未除,起用福建文人,把他们分派到远处为官,既示以笼络之意,又可以阻断知识分子的旧朝之思。所以,当时南方地区仅有举人功名的人被选派到北方做官的,并不罕见。
许珌出身福州三坊七巷“诗书画三绝”的名门之家,叔父许豸曾任明朝福建学政,从弟许友是明代闽中著名画家和诗人。受家学熏陶,许珌自幼工诗文与书法,交友广泛,年轻时曾游历齐鲁、燕赵、苏杭等地,其诗沉雄孤峭,一改浅斟低吟时风,被清初诗坛巨子王士祯称赞 “百余年来未见此手”。
所以,许珌被选用,应与他的家世和个人才学名望有很大的关系。许珌赴任前,许多好友赋诗为他饯行,多有为他担忧前途艰险和鼓励他施展平生所学拯民饥贫之意。可见,这项任用对他来说并非美差,而他自己也有不为腐儒、践实济民的抱负。
许爷治县之功德
许珌在安定知县任上有怎样的作为,值得当地人世代纪念?综合许公纪念馆碑亭、碑廊诗文和各种相关资料,历代安定人感兹念兹的许公遗泽,大抵有这几个方面——
重教兴学,化民成俗。许珌自述:“余甫至安定,与诸士相见毕,便督课文字。”他创办书坊,兴教助学,尤重激励士人志节,表率民风。安定旧有拜城隍之俗,许珌到任后,令改拜文天祥为城隍。据传,许珌赴任途中,水旱路依稀均有城隍旗帜相伴,快到安定时才消失,后来他在客栈梦见文天祥告知已被任命为安定城隍。文天祥曾在闽江流域从事抗元活动,在福州民间有广泛影响,又是文章气节双崇的民族英雄。许珌树立这样一位历史人物为城隍,将民间信仰与崇尚高风亮节融为一体,可谓用意深刻。至今定西城内,文天祥城隍庙与文庙并峙,每逢文山诞辰为庙会,人山人海,香火旺盛,见证着“许爷”教化之功。
明察疾苦,关爱民生。鼎革之际,甘肃前有李自成部兵火,后有多起叛乱,军事征伐频仍,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安定位处四衢八达的通驿要道,供应军需素重,民间困顿。而清朝为了扑灭南明余部,不断在北方加派兵饷和差役,又大大加剧了人民负担。当地土地贫瘠干旱,许珌上任时,民力尚未恢复,作为地方官员,既要完成上级下达的缴纳赋税、征发徭役的任务,又不能过度盘剥和催逼百姓,以舒缓民力。两难之际,他忧心忡忡,经常深夜“忧来揽衣起”,叹息“连年遭旱暵,退公常蒿目”,祈望“莫求丰年玉,但为荒年谷。维时稍休豫,庶无黍食禄”。为了体察民情,他经常巡察各乡,访贫问苦,对治下百姓呵护有加,办事公道,深得士民信服和爱戴,民间呼之为“许青天”。
清廉自持,乐善好施。清朝官员贪腐司空见惯,许珌却能洁身自好,清德过人,以至作为一县之长,清贫如一介贫民,还慨叹“三载食膏脂,相报惟区区”,说自己拿的俸禄是民脂民膏,却对百姓没有多大贡献。他弟弟来看望他,为他的困顿担忧,他却赋诗为弟弟送归:“须念诸娣寡,莫念拙兄饥。此地首阳近,余生甘采薇。”他生活节俭,却乐善好施,经常用自己有限的俸禄济贫助学,还出力办了许多兴教倡学、铺路架桥、治理污水等公益事业,为官将近三年,几乎没有什么积蓄,安定士民对之感恩戴德。《安定县志》称之“居官清慎,爱士重学而尤倜傥乐施,虽妇孺能道其廉明”。
俊逸倜傥,余韵流风。许珌是位有影响的诗人,交游广泛,工余政暇及解职赋闲期间,喜欢与文人雅士及官场友人相聚唱和,留下大量诗文。他的诗取材广泛,登山临水、吊古怀今、羁旅思绪、饯别伤离、友朋赠答、题画咏物,无不可入诗,得心应手。其诗才蜚声当世,“每篇出,辄传布海内”。陇中士人无不以家藏许公诗文和书法为荣耀。他的诗集在陇中广泛流传,据统计,不同抄本的《铁堂诗》不下10种,今定西市安定区图书馆所藏乾隆胡纪谟抄本《许铁堂诗稿》最为完整。许公纪念馆的碑廊,刻的多是历代书法方家所题写铁堂诗,以及各界人士对许珌人品诗品的高度评价。为陇原大地留下一脉风雅,是许珌的一大贡献。道光间陕西巡抚张祥河在许公祠前撰联,“老铁官声高陇阪,双松诗格并渔洋”。
困老陇原享冥福
安定十年九旱,是全国闻名的贫困区。许珌担任知县期间,多次为民请命,请求上级减赋减征,老百姓得实惠,他却往往不能完成征赋征徭任务,引起了上司不满。
康熙六年(1667)大旱,民间饥荒严重,许珌又一次上书请求减赋赈灾,得罪上司,受到免职处分。由于为官清正,不事积蓄,许珌罢官后竟连回乡的盘缠都没有,滞留陇上,一度流寓临洮,颠沛流离,晚景极其凄凉。他日以卖字、教书为生,又因没有子嗣,照顾乏人,仅娶一老妪相倚,贫病交加,57岁客死他乡,去世前作的最后一首诗中,有“一片长城万里沙,可怜辛苦未还家”之句,表达思乡之情。一位福州名门世家的才子,千里为官,却不得终老乡梓,令人嗟吁!安定人感其恩德,悯其凄凉,自发捐资为他办丧,葬于安定东山脚下,岁时祭祀。
许珌为安定县所作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益显突出,安定人民也益加怀念。雍正七年至乾隆六年(1729—1741),安定官民多次为他重修墓园、立碑褒扬。林则徐被遣戍新疆时,途径安定,与当地官员谈及这位老乡名宦,也备加赞赏。道光二十七年(1847),陕西巡抚张祥河捐资,命安定知县胡存夔利用修葺城垣之机,建许公祠供人瞻仰缅怀。祠成,临祠街、巷命名为“许公街”“许公巷”。
许公祠成为官民膜拜祈福之所。每逢清明,县官率士民百姓,簇拥定西城隍轿仗,备抬酒肴,撰写祭文前往许公墓地祭祀,据说这一民俗活动一直延续到1946年,老百姓习惯称许公为“许爷”,称许公祠为“许爷庙”。许爷信仰,以及由许珌提倡的文天祥城隍信仰,已经成为定西重要的民间信仰。以一介“芝麻官”而享此冥福殊荣者,福建史上罕见,定西史上仅有。
1998年因修国道,许珌墓迁移东山半山腰,移动灵柩时,上千群众自发参与。鉴于许公祠已圮,当地倡议修建许公纪念馆,立即得到广泛响应,各界人士纷纷捐款支持。2010年,许公纪念馆建设被列为定西市安定区政府“十件实事”之一。现许公纪念馆已被列为安定区文物保护单位、定西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甘肃省第一批廉政教育基地。
2016年,福州市与定西市结成对口扶贫关系,时隔三百多年,福州人民将为陇原大地小康事业再作贡献。许珌这位老前辈的未竟事业,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继续。这也算得一桩历史奇缘。
(作者为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