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同感,打开电视、点开网站、翻开报纸,我们总是能够看到因公交车让座引起的冲突,因广场舞噪音引起的对立,因路怒症引起的事故,因医患纠纷引起的悲剧,似乎大家的戾气都特别重、火气都特别大。而且从报道的内容来看,事件中的各方好像都有充分站得住脚的理由,自己始终是“得理”的一方,自己的所作所为也是理所当然的。殊不知,正是这种“理所当然”、“得理不饶人”的心理,才让原本一个小矛盾、小摩擦、小误会演变成势不两立的大冲突,甚至是两败俱伤的大悲剧,让文明黯然失色,令人扼腕叹息、唏嘘不已。
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是由各有性格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体,社会的文明也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参与、共同创造。但是,俗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我们每个人的性格秉性、道德素养、知识结构、家庭环境等都不尽相同,也就造成了处事方式的多样性和利益诉求的复杂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处理问题,那么必然会造成冲突、激化矛盾,社会文明也就无从谈起。
对此,“鞠躬老人”给我们大家都上了一课。照理说,客观上有礼让行人的规定,主观上老人遵守交通秩序,司机按规应当停车让行。可贵的是,老人并没有把司机的礼让当成“理所当然”,他既对礼让的“本分”给予充分的理解,又对“本分”之外的“情分”表达了诚意十足的尊重。鞠躬的动作虽然简单,但意义却十分重大。老人的鞠躬让礼让这一机械的“规定动作”充满了情感的温度,让钢筋水泥化的城市提升了文明的高度,让熙熙攘攘的社会多了互谅互让、互助互帮的风度。
我们应当懂得这样的道理: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善意需要得到理解和尊重,文明需要共建才能共享。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习“鞠躬老人”的“善解人意”。我们要主动让座,也要对给自己让座位的人表达谢意;我们要自觉礼让,也要对让行自己的人表达感恩;我们要不乱扔垃圾,也要对环卫工人表达尊重,让善行不受冷遇,让义举得到礼赞,在相互理解中共享文明。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