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注重对孩子的传统文化启蒙,让孩子在认识汉字的同时,也使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从而领略其博大精深,笔者非常赞同。我们常讲,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古诗文进教材,使孩子通过日常学习掌握使用,这正是夯实文化基石的治本所在,也是绿化文化之林的自信体现。
孩子仿佛一颗小苗木,浇灌什么样的营养液决定着他将来的品质。时下,提起孩子的教育,动辄就是“出国留洋”,从小学开始,有条件的家长不惜下血本去留洋、游学,仿佛“洋教材”“洋学校”是孩子奔向精英的康庄大道。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可取之处,特别是当下,“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而作为汉语中最美的“古诗文”,理应在孩子身上得到有效传承,中小学教材就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力棒”,通过古诗文学习,让孩子离中华文化更近,增强孩子对传统文化自豪感和学习兴趣,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根本性的作用。
学校仿佛一片小树林,这片小树林的底色需要文化自信来绿化。时下,教材之争折射了多元文化下的自信焦虑。学校作为孩子的学习园地,承担着文化自信的重要责任。语文教材备受广大学生家长重视,也引发了诸如“贬中崇洋”之争。在教材上,汲取外国优秀文化无可厚非,但教材更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次提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而教材作为中小学日常学习的主要载体,理应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把文化自信体现到教材、教学上,让学校成为一片郁郁葱葱的文化之林。
教材增加古诗文,一些朋友担心文言文过于晦涩难懂,怕适得其反,使孩子望“文”生畏,这无异于杞人忧天,更透露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误解”。晦涩难懂恰恰是因为我们离优秀古诗文远了,对于孩子而言,正是汲取知识的最佳年龄,古诗文讲究记诵,一时的不理解,并不影响古诗文的学习,并且,随着年龄的成长、阅历的增长、知识的丰富,孩子便会逐步理解脑海中的古诗文之意。对此,我们把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加到教材之中,就是要用自信丰富我们的文化之林,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根深叶茂、茁壮成长。
![]() |
![]() |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