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设计侨批篮
1901年,郭有品染疫逝世,其长子、时年17岁的郭用中接管了天一总局。郭用中主理期间,信局的业务量锐增。究其原因,固然与海外华侨社会这一时期经济较为稳定且呈上升势头的利好因素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归因于郭用中的精心经营,一方面继承了乃父“信誉为首,便民为上”的经营之道,另一方面加强了信用管理工作,使其制度化。
天一信局在经营上很注重信用,而它提升信用的方式也是从最初的人格信用上升到了制度信用。个人信用表现最明显的是解送人员的信用,它是侨批局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为及时送出去,工人们常常是昼夜不分地工作。南洋的船期,天一信局会提前发出通知,要求闽南各分局做好准备,船未到岸,就会划小船去大船上接应邮件,分拣侨批。
其组织形式为一条鞭机构。头二盘局为了赢取更多的套汇时间,又不影响回文退寄速度,各自在侨汇集中地区普设解付机构或雇佣特约或临时信差,日夜赶工,减少解付环节,缩短解付时间。但凡寄来大批款项时,侨眷有人就要掘地埋藏,只怕大批额的侨汇风声一传出,倒霉的事就会随之而来。因此,派送人员对侨批保密是责无旁贷的。
为保护运送过程中侨批不受损坏,解送人员也是费尽心思。如遇风浪,海水难免打湿批信,为了避免或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批脚多使用收纳批信的器具——侨批篮。侨批篮用竹篾编成,呈多边形的桶状,为确保密封性好,往往有双层的盖子。篮子还有一副高高的提梁,方便提携或挎在身上。侨批篮的设计,足见侨批局的声誉是用实际行动赢得的。
另一信用举措便是提升送批的速度。侨批业如同今日的快递业一样,递送的速度是企业制胜的关键,天一信局深懂其中道理,“1920年以后,天一信局购置了南太武、正太武、鸿江3艘汽船,经营卓崎—厦门、石美—厦门航线的客货渡运业务。尔后,漳州、石码船商陆续建造汽船和机帆船,航行于石码—厦门、石码—金门、漳州—石码—厦门、漳州—石美等航线”。
厦门上海两分局
天一信局是纯经营头盘局的典型例子,总局设在角美流传,负责总体事务。一盘局设在东南亚各国,负责收揽侨批,批信寄交到国内的二盘局,款项则是另汇。闽南侨汇常以汇厦门为原则,但因国内各地汇水市场的涨落,也常有汇至香港或上海,后转汇到厦门的。
厦门作为天一信局的二盘局,在整个分局中的位置非常重要。据不完全统计,“从1840年—1910年,经由厦门口岸出国的移民人数为257万,回国移民人数为152万,净移民人数为105万。34328万元的华人移民汇款进入厦门,平均每年约858万元。大量的华人移民汇款持续不断地进入厦门,再从厦门转入内地,构成了厦门及其周围地区商业和金融业的支柱”。
三盘局常常设立在侨乡,即侨批分发的中心处,如安海、马銮、漳州、泉州分局,负责将信、汇分发到户。通常二盘局在邮政接收总包时,三盘局的人已经在二盘局等候了。每家三盘局,除了经理之外,会计、出纳两人,剩下的便是解送人员多名。派送范围几乎遍及大小各个侨乡,山间小道多崎岖不平、泥泞难走,货币贬值时,解送人员肩挑两袋钞票,一日步行到各个侨乡,限时既送批信又收回批,劳动强度是今人所无法想象的。
1911年后,天一信局又增加国外分局3个,国内分局3个。至此,天一信局的网络几乎遍布东南亚:总分局共34个,其中国内10个,国外24个。1921年到1926年,每年收汇1000万~1500万银元。
新建的6个分局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分局。为何要设立上海分局呢?一是因为上海曾经是中国侨汇中心之一,也是闽南侨汇最大的侨汇转汇中心之一,闽南的侨商多开始在上海投资。福建的商人将货物运到上海,先开期票由批局收购,即“买汇”的方式,到期就在上海收回,利用两地不同的差价,从中牟利。二是为赚取汇水。例如不少华侨将菲律宾土特产输往美国,所获得的货款由美国汇往上海,或转汇到闽南或留在上海投资,既便利又能够谋取暴利。“闽南侨汇的转汇合侨汇的运作大大增加了上海福建帮的经济实力,使上海福建帮在1920年-1937年的18年间,维持了上海各商帮老二的地位。”
![]() |
![]() |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7-08-21生态文明重在建设贵在创新
- 2017-08-18思明区推行“社区文明公约” 激发全民参与创建
- 2017-08-18思明区推行“社区文明公约” 激发全民参与创建
- 2017-08-18思明区推行“社区文明公约” 激发全民参与创建
- 2017-08-18争创文明城市 晋江城管驿站演绎爱心故事
- 2017-08-18争创文明城市 晋江城管驿站演绎爱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