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生产领域的变革,不仅仅是环境问题的深度改善,而是一种渗入生活内部的文明习惯在被他律和自律的交汇作用下,渐渐养成和日益丰满。如果说广义上的文明就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生态文明进入寻常百姓日常生活的深度,则更为醒目地呈现了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带来的文明裂变。
在都市,各种新能源汽车、共享单车为代表的低碳交通工具的勃兴,和为此而打造的保障机制,带来了交通问题缓解和交通文明提升的极大契机,人们在追求时尚、舒缓的城市生活节奏过程中,自觉趋向了环境伦理的高格调。在社区,从厨房开始的垃圾分类意识在不断提升;在商场,人们购物时几乎下意识地查看绿色认证标识;在餐馆和家庭,光盘行动成为不约而同地自动选择;在公园和各种公共文化空间,人们越来越自觉地珍视环卫保洁人员的劳动成果;各种环境文明志愿活动层出不穷,并已走向品牌化;各地不断涌现出热心铲除街头野广告、“牛皮癣”的公益大爷大妈;而在乡村,致力于环境美、乡风淳的一揽子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不仅仅带来了自然生态的改观,更让一种三农与自然的健康互动关系得到了扬弃式呈现的可能,一种全新的文明生活方式在乡村深处逐渐激扬开来……
生态兴则文明兴,顶层设计推动的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地方治理层面绿色发展追求的稳固化,带来了绿色生活方式的落地生根,从河长制等一系列治理举措带来的城乡面貌的变化中,人们开始逐渐体认到绿色生活亦即诗意栖居的可能,生存环境的日益绿化美化亮化自然化,是每个人建设美丽中国的意愿、智慧和汗水的凝结,更是文明的因子进入了更多普通公民行动自觉的集合效应所在。也正因此,环境和人之间彼此塑造的关系再一次得到了深度验证。尝到了生态文明的甜头,体认到了绿色生活的无穷魅力,亲身实践了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艰辛与甜蜜,我们将越发笃定地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正如文明永远在路上一样,生态文明建设和与之相关的文明素养践行和公民文明行动,还需要不断提质增效、扩容更新,对于国家和地方依法推行的生态文明建设行动方略,要着眼长远,从大局出发,给以必要的支持、配合与互动;从当下做起,从家庭内部和日常行为、旅游习惯开始,把环境保护、低碳减排、循环利用等理念着实入脑入心实践于行。在有余力的情况下,更要积极参与社区环境改善和城乡生态改观行动,尤其是借助互联网和新技术的管道,让我们与栖居的环境构筑起坚实而美丽、足可坦然面向未来的生命共同体。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