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玲,女,漳州市芗城区漳华社区居民。按照寻常人的生活轨迹,今年71岁的杨慧玲,此时应该是一位儿孙绕膝、颐养天年的幸福之人。然而,她却为了小时候的一句承诺,离开舒适的生活环境,照顾疾病缠身的叔叔28年。

承诺:把叔叔当父亲养

杨慧玲出生那年,父亲便早早去世,母亲在她6岁那年改嫁他乡,杨慧玲便跟着奶奶和叔叔一同生活。12岁那年,躺在病床上的奶奶留下遗嘱:“你叔没有子女,以后长大了,你要好好待他,把他当父亲养着。”奶奶的临终嘱托,杨慧玲一直铭记在心。

杨若萍1989年从五峰农场退休后,杨慧玲就时常跑到五峰农场看望他。看到叔叔走路不正常,怕发生意外,杨慧玲时常两头奔波。杨慧玲的大女儿与大女婿都觉得母亲往返照顾不方便,同时,杨若萍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便主张将杨若萍接回漳州照顾。

然而,叔叔却不同意这一决定,怕影响她的家庭生活。杨慧玲对叔叔说:“我从小失去爹又离开娘,是你待我亲如女儿。现在你老了,我服侍你是应该的,何况奶奶有嘱托!”从1991年起,杨若萍便随杨慧玲进城生活,侄孙们也都亲切称呼他为爷爷。

照顾:退休后再就业

叔侄同在一个屋檐下过日子,一家三代人其乐融融。后来,杨慧玲居住的旧平房遇老城改造,一家人搬进新建但是没有电梯的高楼。这下子可难为了杨慧玲,因为叔叔出入不便。于是,她在自己供职的工厂附近租了间小平房,自己搬出来跟叔叔同住,一方面方便上班,一方面便于照顾叔叔。

为了照顾叔叔,杨慧玲与丈夫开始了分居的生活,自己一边照顾叔叔,一边工作。说起往事,杨慧玲回忆说,老公和儿媳开始都很不理解,“与老公一分居就是十八年,他开始也是很想不通。儿媳那边,孙子生病了,我也从来没照顾过。”而如今,经过二十几年的磨合,老公和儿媳都理解了杨慧玲的辛苦,还帮着杨慧玲一同照顾叔叔杨若萍。

杨慧玲50岁退休后,因自己每月一千多元的退休金无法维持自己与叔叔的生活费及医药开销,杨慧玲回到自己原本供职的企业,寻了一个仓管员的岗位,整整继续工作了20年。“我租住在原来的工厂附近,退休后回去工厂当仓管员,既能照顾叔叔,看看他有没有摔了,是不是还好,又可以补贴家用,一举两得嘛。”杨慧玲笑着说到。

由于杨若萍常年疾病导致其无法从床上站起来。杨慧玲便特别定制了长款的摇椅,在摇椅上铺上厚厚的垫被,每当杨若萍起夜时,便可以摇一摇摇椅,轻松的下“床”。冬天,担心叔叔睡在摇椅上太冷,杨慧玲便制作专门的海绵脚套,以便帮叔叔保暖。

一转眼,28年过去了。杨慧玲天天凌晨5时许便起床,忙着照顾叔叔一日三餐。每天给他洗衣、收拾房间,还不断变换花样,给他煮些爱吃的可口饭菜。每晚都要待叔叔熟睡后,她才休息,由于夜里经常起身查看,她因此患上失眠症。同时,在杨慧玲精心的照顾下,叔叔杨若萍的身体渐渐好转。

延续:孝心传递儿孙

在杨慧玲言传身教下,家中的儿女、媳婿,甚至连孙辈都对杨若萍十分孝顺,尽量多抽时间陪伴老人。杨若萍说,每个月儿孙们都会带他外出理发,逛逛公园、超市,给他买新衣服,请他品尝小吃。晚辈们还利用节日放假,用小车载他回五峰农场,与昔日同事见见面、聊聊天。每逢老人生日,家里都要摆宴为他祝寿。除夕夜,一大家子都到老人住处一起围炉,吃完饭,拜完年,才各自回家。

每当杨慧玲要出远门,儿女也会轮流搬来与杨若萍同住,以便更好的照顾老人家。“我年龄也大了,幸亏我的儿女们愿意,也支持我一直照顾叔叔。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也很难做好。”杨慧玲在回忆中说到。

如今,在杨慧玲一家精心的照顾下,杨若萍虽已89高龄,但却慢慢能站起来,每天固定去中山公园转一圈。每走一段,老人就会自己蹲下来休息一会儿,然后再到古城坐上一坐。杨若萍身体健朗,很少有大病。每天三餐除了正常的饮食以为,还要喝上一杯五峰农场自酿的米酒。腿脚不痛时,杨若萍就会到邻居家串串门,聊起自己这些年的生活,他逢人便夸:“阿玲就像我的亲囡仔(方言,意为孩子)。”

“这个就是发扬中华美德嘛,答应了奶奶的,就一定要守信。过去叔养我,现在我肯定要养叔。况且,我现在不照顾叔叔,以后我儿女也不会孝顺我。我也要为子孙当个榜样”杨慧玲笑着说到。

责任编辑:康金山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