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日光岩
东南网8月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树红霞)“无论是第一次登临它,还是最后一次告别它,在鼓浪屿这个中国最美的地方,第一个给你造成强烈视觉冲击的最美影像是建筑,最后一个留在心目中的最美印象,还是建筑。”厦门大学教授林丹娅在其所著《鼓浪屿建筑》一书中这样写道。
虽只有1.87平方公里,新近入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厦门鼓浪屿,却荟萃了上千座中西合璧、风格各异的中外建筑。1840年后的几十年间,尤其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吸收了各个时代艺术精粹的各式建筑如雨后春笋,遍布鼓浪屿的山山水水,仅这一时期的建筑就有1000多座。
中式庭院、西式楼房,中式屋顶、西式房体,中式栏杆、西式阳廊……无论是从大观上还是从细节上,无不凝聚着中西文化上的融合。不仅如此,光是西式风格,人们从中还可细分成古希腊式、拜占庭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触目所至,数不胜数。
“根据这种特性,鼓浪屿建筑应为典型的折中主义建筑。鼓浪屿大兴土木之日,正是折中主义建筑艺术大行其道之时。”林丹娅感叹,也许谁也未成料想,当年的巴黎高等艺术学府是传播折中主义艺术和建筑的中心,而远在东方的鼓浪屿,恰当其时成了它开花结果的绝妙园地。
著名诗人舒婷就住在鼓浪屿上,童年记忆中有这样一座建筑,“铜门环凹凸剥蚀,击一声绵长再击一声悠远,声声清亮如磬。红砖铺砌的天井里,桂香一树,兰花数盆,月季两三朵。檐前滴水青石,长年累月,几被岁月滴穿。中堂的长轴山水,檀香案上的青瓷描金古瓶,甚至洒扫庭院的布衣老人的肩头,似蒙着薄薄一层百年浮尘”。
舒婷笔下的古老建筑,正是位于中华路25号的大夫第和右侧的四落大厝。其中,大夫第是一座燕尾式四合院,建于清嘉庆年间。这组具有闽南特色的民居建筑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是鼓浪屿现有最早的民居,在众多的西洋建筑楼群中,显得十分突出。
1927年落成的番婆楼,其建造者为晋江籍华侨许经权。当年,许经权为生活所迫,离开双亲远赴菲律宾。经商致富之后,他曾把母亲接到菲律宾,一心想让老人享清福。可母亲过惯了闽南生活,且水土不服,没几个月就吵着要回老家。左右为难的许经权来到鼓浪屿,购地建起别墅,又专门在前院搭起戏台,时常请戏班子给母亲唱戏。许家子孙争相孝敬许母,把老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俨然一副“南洋富婆”形象,被街坊邻居称为“番婆”,别墅自然成了“番婆楼”。
“鼓浪屿建筑,浓缩了鼓浪屿的近现代发展史,也是中国民居建筑由传统形式向现代形式转折时期的产物,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林丹娅说。
漫步鼓浪屿,还会时不时有曼妙的琴声在耳边缭绕。据说,当年岛上平均每三户就拥有一架钢琴,乃全国之最。正是有了钢琴,鼓浪屿才涵养出独步世界的音乐艺术气息,培育出一代又一代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音乐家。如今,岛上拥有全国唯一的钢琴博物馆与风琴博物馆。
在林丹娅看来,独特的地理自然景观和厚重的历史人文景观,形成了鼓浪屿多层次、多层面的美学况味。人类在此活动过的痕迹,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追求,都凝结成其自身的文化传统与绝世风貌。她是存在的历史,又是不死的传说;她是旅者的世外桃源,又是居者的梦中家园。她的形态可以超越时空,成为可供人类分享的文明结晶。
本报记者 树红霞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