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8月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树红霞)“在福建历史文化名人中,严复值得大书特书。”福建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孙汉生如是说。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开始立项出版《严复全集》,孙汉生和同事在审读严复文章和译著时,常常拍案叫绝,认为严复思想深邃、目光犀利,100多年前的言论,今天仍觉新颖,犹如黄钟大吕警策于耳。
严复(1854—1921),侯官(今福州市)人。1877年3月,由船政学堂选派,他从马尾港出发,前往英国格林尼次皇家海军学院学习。两年多的留学经历,为他日后的翻译打下了学术的功底,促使他政治、文化思想的形成。
“严复译著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人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的更新。”孙汉生说,严复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思想启蒙。
他翻译的《天演论》,首次将达尔文的进化论介绍到中国,成为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影响最为深广的社会思潮;在社会治理上,他翻译《法意》;在市场经济理论方面,他翻译《原富》……一系列译著之所以引得“四方读书之子争购”,首先在于严复对民族前途命运的热切关注和深刻思考,选题切合时代的主题和需求。在译文中,他常常加入大量按语,阐明自己的思想主张,如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观念,使得翻译活动不仅仅停留在传声筒上。
“贫民无富国,弱民无强国,乱民无治国”,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严复寻求“一种之所以强,一群之所以立”的救国之道。作为中国新式教育的倡导者和力行者,严复提出了救治良方,即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重塑国民性。
民国初立,因经费困难,教育部有停办北京大学之议。身为首任校长的严复据理力争,并多方筹款,使北大得以幸存。他以“兼收并蓄,广纳众流”为办学宗旨,开启蔡元培办学思想之先河,为中国大学树立了典范。
“全盘西化和抵制外来文化,都是偏执一端的狭隘心态,而严复不是,他对古今中外的文化始终抱着一种理性的、开放接纳的心态。”孙汉生说,严复最吸引人的,是其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无畏勇气和执着精神。
辛亥革命之后的社会混乱,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突进,这时的严复冷静发声,对传统文化表现出理解的同情,以至长期以来被视为“保守”。
而在今天看来,即使在晚年,严复仍具备开放的胸襟,对中国旧学带着更多的温情和敬意。他无疑是一位理性的爱国者。 本报记者 树红霞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