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反“围剿”陈列馆
建宁县民兵在纪念园里重温入党誓词。
修缮一新的红军医院
东南网7月2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陈亮 通讯员 陈晓星 )三明建宁是原21个中央苏区县之一,地处武夷山脉中段,是由闽入赣的北大门,是福建的母亲河千里闽江的正源头。这里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在这片红土地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领导过革命斗争。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中,有八位在建宁战斗、生活过。
7月21日,记者走进闽赣交界的莲乡建宁,追寻80多年前的红色历史足迹。在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内的大型群雕前,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的光辉篇章清晰可见。“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反“围剿”的那段峥嵘岁月似乎就在眼前。
迂回攻城,红军大胜
“第二次反‘围剿’的最后一仗打得痛快淋漓,彻底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建宁县党史办主任陈忠奋说。
当时盘踞在建宁的敌军,是刘和鼎的第五十六师师部和一个旅的王牌军,倚靠城墙护卫,凭着全副德式装备的7000人马,号称“福建第一师”。
1931年5月29日,红军冒着大雨,翻越闽赣交界的武夷山脉抵达建宁。
30日,红军在里心镇芦田村成立乡苏维埃政府,并占领了里心与建宁城之间的枧头村,设立红一方面军前线指挥所。得悉红军攻来,刘和鼎命令驻守建宁各口部队火速撤回城内,并破坏木桥,烧毁船只和竹筏。当晚,总前委第四次会议刚刚结束,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就赶到了枧头村,和桂阳游击队一起商量突袭路线。
“正面攻打建宁城难度很大,当地游击队因而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宁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馆讲解员林晓春说,30日夜,由当地游击队带路,红三军团和红十军,从枧头村出发,分两路插向建宁城西门外的龙堡山和北门左翼的溪口镇。
31日拂晓,红军从城南、城西、城北三个方向向建宁城发起总攻。此次战斗,红军大获全胜。据《红三军团史》记载,红军歼敌三个多团,俘敌3000多人,缴获长短枪2500多支,无线电台1部,以及大批的药品、粮食、被服、布匹、光洋等军需物资和电报、文件等。
有了无线电,还有山炮连
在反“围剿”战役中,红军不仅缴获电台,敌人的无线电台人员也全部投诚。31日晚,毛泽东、朱德在建宁城西门红三军团总部召开会议,决定成立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无线电总队,下设侦察电台和五个小分队。随后,无线电总队迅速在建宁濉溪河畔的青云阁展开工作。
当时总部电台值班人员是伍云甫、曹丹辉。6月2日,电台收到江西兴国总后办事处通过100瓦电台发来的电报。曹丹辉日记这样写道:“收报时杂音很大,但我们终于抄下来了。这是红军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无线电通信啊!”
1931年9月中旬,中央苏区利用东固缴获的100瓦电台与上海党中央实现第一次通报。1932年春,又同湘鄂西、鄂豫皖中央分局建立了无线电通信,由此形成了红色无线电通信网。
不仅如此,在反“围剿”中,还缴获山炮5门,红一、三军团两个山炮连在建宁成立,建宁也因此成为红军无线电事业的发祥地和炮兵的诞生地。山炮连在建宁组建后,红一方面军总部为了提高山炮的作战效果,决定建立炮兵训练基地,地址就在溪口北郊凉伞坑的百丈台。
反“围剿”,建宁记一“功”
虽然不是周末,但在建宁县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内,前来参观的游客仍络绎不绝。据讲解员林晓春介绍,节假日期间,园内每天接待的游客量都会翻番,到了旅游旺季,每天要为10批以上的团体客人担任解说。
上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反动派向中央苏区发动过5次大规模“围剿”,苏区军民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指引下,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成功粉碎了国民党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次“围剿”。
而建宁县,可谓与五次反“围剿”斗争紧密相连。陈忠奋告诉记者,2008年8月,“中央苏区历史地位与发展——建宁论坛”召开,国内知名党史专家明确指出:建宁是第一次反“围剿”的筹粮筹款之地,是第二次反“围剿”的决胜之地,是第三次反“围剿”的准备和决策之地,是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东北战线的重要支点和指挥中心。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