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近年来,涵江区坚持将其作为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破立并举,深耕细作,强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努力让广大农村乡风民风美起来。主要以四大举措来实现移风易俗的四大新力量:
一、破除陋习,营造移风易俗新风尚。欲树立新风,必先破除遏制陋俗。拥有千年历史的涵江,有着独具特点的地方风俗,但封建迷信铺张浪费的现象较为严重。我区以此为撬点,破立结合,倡导新风。
“破”即破除陋习。为破解群众将升官、发财的期望寄托于神佛并不惜一切捐赠资金给“神用”,“神事”浪费的陋习,我区借助宗教特性和宗教董事会、村居老人协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通过成立帮扶基金、开展宗教公益慈善事业等方式,倡导群众理性参加宗教活动,宫庙成了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的有力推手。江口复惠堂暑期连续三年免费为侨乡留守儿童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夏令营活动,开创了“变庙堂为学堂”的公益新风尚;涵西鲤江庙每年年关扶贫救济20多万、奖教助学12万元,江口东岳观捐赠慈善总会10万元,善款中从“神用”向“善用”有益转变。“立”即树立新风。树新风,须导向鲜明。我区着力从党员干部带头,自2012年起,区委就出台规定,严禁领导干部参与节日宴请及节庆活动(文件),党员以身作则,以党风带动民风。同时,着重针对红白喜事,加大新办简办的宣传引导力度。如在婚嫁操办上,组织举办集体婚礼;在追思祭扫上,以鲜花换鞭炮、推行网上祭奠等绿色文明祭扫新方式;在丧葬上,推建公益性安息楼(堂、塔)21个,倡导骨灰“入塔为尊、入堂为贵”新观念,深化殡葬改革工作。在新风尚的带动下,群众中日渐形成简办俗事,多行善事的新风气。如江口大东村民自发举办了金婚集体庆典;80岁的文莱华侨林瑞莲女士,不办寿宴办慈善,把子女给她做寿的15万元钱捐给了区慈善总会和西刘小学,被群众传为美谈。
二、培育典型,树立移风易俗新榜样。典型是旗帜、是力量。我区将“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做为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的着力点,尤其是突出以群众熟悉可信的“身边人、身边事”,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一是以道德典型树榜样。大力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文明家庭”、“平安家庭”、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等评选表彰活动,挖掘普通民众中的先进典型,着力褒奖“身边好人”。退而不休15年义务宣讲革命史的乡村教师郭克绍、“见义勇为的90后帅小伙郑俊峰”、“志愿捐献遗体的农民好兄弟”等事迹广受群众点赞,引起社会良好反响,涵江好人层出不穷,目前,全区涌现出了31位中国好人、59位福建好人,全区好人总数连续六年居全省各县区第一。
二是以乡贤富人来带动。涵江人重商、又爱讲面子。不少人外出打拼有了钱,回乡就大操大办,攀比风突出。近年来,我区加大引导力度,找好结合点,通过“请回来、找出来、用起来”等形式,组织群众自发成立各种基金组织,大力宣传各种捐赠活动,鼓励回乡乡贤、富人把烧香拜佛、做戏娱神、大操大办的钱用在了捐资助学、扶贫帮困、修桥铺路等各类公益事业,既提高了这些人的声望与影响,赚到了“面子”,又为地方事业做了贡献,建了功德。成了良好示范,促进了文明乡风建设。
三、传承传统,发扬移风易俗新精神。移风易俗并非摒弃传统,全盘否定;而是有所选择,取其精华。把优秀的传统传承下来,才能在传承中创新。近年来,我区注重以弘扬优秀传统来推进移风易俗,并取得积极成效。
继承优秀民俗扬传统。我们坚持把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与传承涵江优秀习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节庆活动。既激发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也保护了特色的文化遗产。如,充分利用涵江与众不同的“元宵月”特点,把庙堂改造成为优秀民俗艺术的展示厅和传播地,结合庆典活动,做足民俗文章,堪称“中华一绝”的4.2米妈祖蔗塔、五谷贡品以及独特的“文十番”表演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被西洋节日冲淡的节日民俗焕发新的生机,留住乡愁记忆。
弘扬优良家风塑民风。家风连民风,家风正则民风淳。涵江是著名侨乡,又有众多历史名人和“闽中红旗永不倒”的革命精神等独特的本土文化。近年来,我区充分挖掘民间家规家训文化资源,因地制宜,以萩芦镇梅洋村江春霖故居、江口镇东大村“廉善传家”侨乡家风家训馆、大洋乡廉政教育基地、白塘洋尾李富祠家规家训示范点等载体,把传统的优良家风与乡规民约结合起来,让尊老敬贤、勤俭忠孝、清廉守信的传统家训家规渗透到涵江人民的家风传承和生活习惯中,以好家风带动好民风。
四、以文育人,注入移风易俗新乐趣。“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我区十分注重文化育人,把移风易俗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日常文化生活之中,依托美丽乡村建设,致力繁荣发展农村文化。
首先,建设特色文化阵地。实施文体活动“2131”工程,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先后新建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全民健身点、仿古戏台等文体设施81个,公共文化服务及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形成。依托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广场”、农村“宣讲平台”,开展各类移风易俗活动,受惠干部群众近120万人次。我区还注重把村落文化与现代因子有机结合起来,广泛利用村居宣传栏、乡村“文化墙”等传统阵地、以及微课堂、微平台、微节目等新兴载体,经常性张贴婚育新风、文明公约、24字社会主义核心观等内容,让移风易俗家喻户晓、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其次,开展多彩文体活动。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为载体,积极组织广场舞、健身操、十音八乐、方言表演唱等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以文化丰富群众精神生活,以文明熏陶群众思想观念,涌现了蔡玉英文化大院、夕阳红文艺队等一批群众自发组织的群团文化队伍,为乡村生活注入移风易俗新乐趣。同时,充分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全民参与的“邻里节”文化活动,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用邻里文化扎根乡村的思想阵地,推进文明乡风建设。
移风易俗工作永无止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下阶段,我们将以今天的会议为契机,认真借鉴、汲取兄弟市县(区)的宝贵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提高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的工作水平,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7-07-26让“朋友圈”成为传播正能量的“文明圈”
- 2017-07-26文明礼仪践行行动
- 2017-07-25长乐市开展迎接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督查活动
- 2017-07-25长乐市开展迎接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督查活动
- 2017-07-25保护母亲河,共创文明城——罗源县志愿者在行动
- 2017-07-25保护母亲河,共创文明城——罗源县志愿者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