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实验小学开展废笔具的回收、再生活动。
环保志愿者向路人推介分类垃圾的益处。
黄秀云亲自将邻居们整理的分类垃圾送去回收站。
编者按
今年6月,福州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根据安排,2018年6月之前,在五城区的5个小区、5个单位和3个高等院校(系)开展首批试点;2018年7月以后,试点范围将扩大为每个区1个街(镇)及福州大学城片区。
记者了解到,福州早有许多市民、公益组织为这一天的到来积极鼓与呼,甚至身体力行地实践了多年。
垃圾分类,从我家做起
“希望你们真的行动起来!就从自己家里做起,少用一次性物品,做好垃圾分类。”6月29日,黄秀云在福州新南方建材市场的环保讲座上,分享自己的垃圾分类实践,把简单可行的方法介绍给在座听众。
在她居住的君临东城小区,她带动左邻右舍一起实践垃圾分类,已经9年了。
2008年,在一次参与旧衣捐赠的活动中,黄秀云接触到了垃圾分类的知识。“我了解到,生活垃圾也是污染环境的一大原因。既然大家都在抱怨环境越来越差,为什么不从自家开始控制污染源呢?”她说。
此后,黄秀云在随身携带的包包里装上环保筷、水杯、手帕、购物袋,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塑料袋。在家中把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分开存放,把可回收垃圾按照纸皮、塑料、玻璃、利乐包等进行分类并清洗干净……“如果像以前那样各种脏臭垃圾混在一起,就少了再利用的机会,不但浪费资源,社会还要花成本去处理。”她说。
除了自己动手,黄秀云还向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宣传,号召大家一起来珍惜资源,每天把垃圾分好类,拣出能回收利用的物品。小区里有几家人表示愿意加入进来。
但问题来了,分拣好的可回收垃圾没有去处。黄秀云思来想去,做了个决定。
每周二晚上,她在自家门口摆开一排纸箱,上面贴好可回收垃圾的类型。参与的家庭带上一周积攒的东西,按要求细分为10多类并清洗干净,分别投入纸箱。
然后,黄秀云骑上小三轮,亲自把这些废品运去回收站。
这个顶严寒冒酷暑蹬三轮车的身影,感动了许多人。黄秀云把握机会,积极宣传,“能影响一个是一个”。慢慢地,十多户人家成了稳定的垃圾分类支持者,甚至隔壁小区也有两三户定期来送分类垃圾。废品回收量渐大,终于有回收站愿意定期上门来收了。
更多人加入垃圾分类减量队伍。有人教大家用果皮做酵素,用废油做肥皂,就地处理部分厨余垃圾……
“这些年做下来,我的感受是,垃圾分类没有多么难,只要有人启发、带头,再解决好垃圾的去处问题,很多人是愿意参与的。”她说,“在配套设施完善之前,我们也可以从自己开始,从能实现的‘小目标’开始,为垃圾分类增加一点点力量。动起来总比干等着强。”。
大学生积极参与塑料瓶回收
“我们每学期举办6次‘绿色银行’活动,有1000多人参与,2014年以来共收集了两万多个塑料瓶。”勾仁良是福建师范大学绿色环保协会、福建青年触享公益等组织主要负责人之一,和垃圾分类打了两年多交道。
刚进大学,他就在学长的带领下接
触到环保公益活动,成了一名热心的志愿者。
那时,福州蓝山四季小区开始做“垃圾干湿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示范点”项目。居民收集家中的厨余垃圾,统一送进处理机发酵成有机肥,同时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得积分,积分可以在“绿色爱心日”换取日用品、有机肥、农产品和小盆栽等。
每两周一次的“绿色爱心日”,正是由勾仁良和同学们在省环保志愿者协会的带领下开展的,每次活动都是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的好机会。
这个模式也被他们带回了校园,“绿色银行”在福建师范大学的新校区也开张了。
“学生们爱喝饮料,塑料瓶的数量较大,又容易回收,我们就把塑料瓶作为切入点,号召大家关注、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勾仁良说,他们鼓励同学们平时不随便丢弃塑料瓶,而将之清理干净后参加每两周一次的“绿色银行”活动日;给同学们设立账户,每次带到活动日的塑料瓶按大小、数量换成积分,登记在专门设计的“存折”里,积分可兑换文具、小绿植……
收集到的塑料瓶统一送去了废品站。虽然卖废品的钱很少,积分兑换的东西也不昂贵,但这活动让更多人知道,垃圾有时就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如今,“绿色银行”的志愿者越来越多,活动还走进了闽江学院、闽江师高专……
“两年来,发现在校大学生对参与环保很有自豪感,对垃圾分类的接受度挺高的。未来他们走出校门,社会上就多一分力量支持垃圾分类。”勾仁良说。
宣传尤为重要,呼吁更多助力
“这些年,大家从媒体上或是外出
旅游时或多或少接触到垃圾分类的概念,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究竟为什么要垃圾分类、具体怎么分类,我们还需要宣传、再宣传。”不久前,省委党校原副教授、省环保志愿者协会副会长阚小冬,以《法眼看环保 以垃圾分类为例》为题,在福州市人大常委会上了一
堂课,呼吁通过立法、加快垃圾分类产业化,推动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实现。
从5月底开始,省环保志愿者协会组织专家,在福州市有关部门单位开展了多场讲座,讲授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具体做法,以及垃圾分类进社区的工作方法等。
“福州开始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正是一个大好机会,一来通过实践来加深认知,二来为大面积铺开垃圾分类探索模式、收集数据。”阚小冬说,现在宣传尤为重要。特别是针对更多接触家庭垃圾的老人,需要有效、明了的宣传,而非空洞的标语。通过中小学生带动整个家庭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还需要一些有专业培训、有经验的社会组织,发展社区志愿者回到家门口来做支持与督导。
“垃圾处理的下游企业是我们急需的。”福建师范大学生态学、植物学教授张鼎华认为,比如餐厨余可以堆有机肥,塑料袋可以再生、炼油,污泥、建筑垃圾可以制造砖瓦,废玻璃可以作为沙子的替代品或由生产企业回收,旧电器可以拆分回收原料……“有了前端的垃圾分类和下游的回收企业,我们不仅可以减少处理垃圾的成本,甚至还能‘向垃圾要GDP’。”
“当市民真正了解了垃圾分类的意义,懂得了垃圾的循环路径之后,会更容易培养垃圾分类的习惯。”张鼎华说,但习惯是需要约束的,要从制度上建立奖惩机制,政府在设置分类垃圾桶、垃圾袋、宣传栏、垃圾分类处理设备等同时,也要加快立法保障垃圾分类的执行。
责任编辑:卓志沐 |
- 2017-05-24金山街道召开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动员部署大会
- 2017-04-27“加大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力度”
- 2016-12-19厦门启动垃圾分类宣导 3年内生活垃圾要减量20%
- 2016-06-26集美区大力开展2016年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攻坚行动
- 2015-12-31厦门市集美区四举措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