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东海资讯报道 石城,青山如壁,江水万叠;六朝形胜地,才子情牵处;万般气概,千种风情,最难描摹。时光流转,风月暗换,今日石城却已不是当年模样。南京市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魏万清先生却将石头城画出了不同的韵味,他透过史书浩瀚描述,开展艺术想象空间,探幽仿古以还原被岁月风尘渐渐改写了的历史容颜,几经易稿而成山水条幅《石城秋韵》图。
这是一幅长1.2米、宽0.43米、以大色块与点彩、少墨多润,生动塑造出百里石城古貌半城烟沙,云霞烟海的全景式条幅。展开画卷,卷首从巍巍长江落笔,烟雾迷蒙,着墨不多,画面显得空旷宁静。江水自上滚滚而来,环抱石城,直抵乌龙潭中;山体起伏,峰峦山没,水墨勾勒皴染的石壁突兀的睥睨天地,隐约可见耳目口鼻,雄踞与大江之南,依山偎水,虎视江上;浓淡干湿变化的石壁上,施一淡的曙红,层林尽染,树木如生命般绚烂的红,生命在这一刹那尽数释放,空气中氤氲着活力,秋意盎然;烽火台掩映于红枫绿竹中,山腰云塞,江水直泻,环抱如入仙境;树石造型近取其质,远取简略之势,既有出世之寓更有入世之趣;帆影如镜,云水难分,画面充满灵动的生机,生气和生命。在整体画面上,魏万清先生恢复了南京石头城的雄伟壮观,最后以“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意收尾,留给观者无数的想象空间。
画轴底部,一枚“古为今用”的压角章与水墨之色相破,奠定了全轴的泰安之气,魏万清说,人们眺望南京古城,更多的是生出悲情感,从而慨然于南京市亡国之都,若再以咏古伤怀入意,则不免在落窠臼,也是对南京的一种误读,至少是不完整的解读。因此,作画需先立意。而这枚“古为今用”的压角章就是对魏万清《石城秋韵》图的最好诠释。《石城秋韵》图的主题思想就是让今人在游巍巍石城,借石城古韵,赞眼前繁荣。这幅画从不同视角反映石头城之美,并以石头城为载体,折射南京石头城文化的不同层面,将“萧萧木叶石城秋”化为“江南佳丽地”。
清初董俞有诗赞曰:“江南好,最忆石头城。孙楚楼边春系马,莫愁湖畔夜弹筝个,佳丽胜西京。”为充分展现石头城的魅力与神韵,魏万清大量收集与石头城有关的史料典籍,研究古代文献,临摹了不少古代绘画。在山水画作的突破与创新方面,魏万清返璞归真,继续苦练山水画法基本功,在深厚的基础之上求变,求提高。魏万清谦虚地说:“我现在还要熟练,再来求变。现在还没到成熟的阶段。还没到炉火纯青。活到老学到老嘛。”以此为基础,魏万清运用多维空间来构思他的艺术世界,整幅作品中气势则由贯穿画面的几条运动曲线体现出来,即山川、江水构成的轮廓曲线,画面显得层次分明,自然流畅。可谓阅尽人间沧桑,无意返老还童,笔墨古朴,韵味天然。
为了使他的作品充满金陵独特的山水文化,魏万清苦读儒、释、道原著,力图把抽象的文化理念通过直观的画面组合生动形象的表现出。画中山城雄峻,江水曲折,但总体气息清新自然,意境悠远清旷,构图奇而不险,稳而不平,自然蓬勃又不失古意,透过景物把握自然之内的精神气质,将自己的情感精神与自然物质形态融为一体,展现出“天人合一”的飘然气质。
魏万清笔下的山水景色源自对石头城山水观察的感悟,又不受一时一地真山真水之局限,揽万水千山于胸中,化情为意,借笔墨传达表现,亦景亦情,情景交融,以真感人,以情动人,以意令人思。古人云:“画乃心印”,魏万清的山水画正是他人格精神的展现。
石头城现为南京城西著名风景区,其地清幽,号称“城市山林”。孙仲谋于此建城,李后主于此问佛,梦得乐天诗文风流,雪芹、敬梓作书传世。踞金陵文脉,集天下雅土,浓缩了半部江南文化史。而今,石头城依然巍巍矗立,见证着南京城的飞速发展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