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6月21日讯(通讯员 郑宗栖)6月的岩城大田烂漫而活力,公共环境整洁,交通秩序良好,大街小巷绿树红花,市民举止彰显公德文明,处处欢声笑语……幸福文明之花开遍了山城的各个角落,勾勒出一座“幸福之城”“绿色之城”的最美画卷。
创建生态文明 共享绿色福利
“让我们居住的城市美起来,靓起来,这是我们创建文明城市的目的所在。”大田县委文明办主任蒋先切说:“在创建过程中,大田始终与生态文明共伴同行,这个过程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大生态文明’的提升过程。”
创建文明城市是对城市整体实力、内在魅力和发展活力的科学评价,是反映一座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全能指标”,是含金量最高的一张名片。对于山区县来说,创建省级文明县城更被赋予深刻内涵——不仅将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所需,更是打造县域生态文明的战略选择。
6月的大田均溪河,使人沉醉。一段约2130米的休闲木栈道跨在北岸,在沿岸鲜花、河水的映衬下,蜿蜒的木栈道婉如浮在水面上的玉带,满目皆绿,满目皆景,与城市楼宇遥相呼应,构成了一幅颇具诗意的画卷。
2009年,大田县在全省率先实行河长制,紧紧抓住“人”这个根本,以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尝试着从制度和机制层面进行创新,走出一条山区矿产资源大县治水之路。该县通过成立河长制工作委员会,成立“生态综合执法局”,实现实时管河、依法治河、智能护河全覆盖。
呵护母亲河,重在全民护河。大田共有168条干支流,配有168名河长,并组建“一河三长”队伍,由河段长、督查长、民间河长共同管护一个河段,三管齐下、互动补位,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治理,由“政府治水”向“全民治水”推进。
实施“河长制”要形成长效机制。该县树立“大生态”理念,坚持“污在水中,源在岸上,根子在人”的治河方略,全面推进将矿山打造成工业园、物流园、公园、田园、家园的“五园”矿山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深入实施“全民造林绿化、共建美丽大田”三年行动,对流域两岸、公路两侧一重山及生态脆弱区实行三年禁伐。今年来,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9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0.1﹪,被授予“省级生态县”称号。
弛而不息,久久为功。河长制的推行,使大田境内河流华丽转身,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不断释放的生态红利,使百姓享受综合治水得到的成果,并为之点赞。
家住富山新村的56岁范承海说:“每天清晨,我都到河边木栈道或绿道,呼吸新鲜空气做运动,感觉生活在这个‘绿色之城’特别幸福!”
播撒文明种子 办事便利快捷
市民是城市的主体,也是文明城市传播者和受益者。如何彰显出文明的符号?这应更多体现在市民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上。
在创建活动中,该县把各项创建目标责任分解到部门单位,充分调动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主动投身到创建活动中。同时,也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发自内心的支持和参与,成为全县创建工作的原动力和生命力。
每年的寒暑假,大田一中的学生们都要领一顶特殊的寒暑作业——开展 “带法回家”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成立各个“带法回家”实践小组,活跃于大田县各乡镇、山村、社区、街道、工厂、矿山等各个角落,开展普法宣传。学校还根据乡镇不同特点,加强了与当地政府、司法等部门的联系,并选派了教师指导各个小组活动的开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保质保量完成这份特殊的假期作业。
学生“带法回家”把法律知识传播到其所在家庭及区域,下活了全县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一盘棋”,同时也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提升广大干部群众的文明素质。
县里还将文明创建活动与“两学一做”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学习培训、“四风”转变,广大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明显提升,窗口行业的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服务态度明显转变,服务效率明显提高。
6月4日,大田县行政服务大厅让人倍感温馨,现场紧张忙碌而又井然有序。市民陈晓红到工商局窗口办理个体户相关手续,来了一会儿,手续就办完了,这让她感觉到真正的方便与快捷。
热情善为,助力发展。大田县行政服务中心一些重点服务部门,比如民政、国土、房管所、交通、林业、人社、投资项目统一受理窗口等单位,在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全程代办服务的基础上,便民服务事项推行周末无休、项目审批服务事项推行周末预约无休的办事服务机制。
行政服务中心主任郭秀完介绍,服务中心还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开通门户网站和移动手机APP一指通,推进审批事项网上报件,倡导24小时不下线,365天无休日的服务理念,将中心打造成为24小时不间断服务的“政务超市”。
陈晓红感叹道:“以前如果要办理这些手续,最少都需要一天到两天的时间,而现在不到一个小时就办成了,因为‘文明’让时间缩短,效率变快!”
志愿服务活动 彰显文明风采
6月1日,大田县地税局组织学雷锋志愿者,走进县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关爱天使,情暖特校”活动,向该校捐赠2万元用于购买律动操服、演出服、音乐器材、文具等物品,为孩子们的“六一”儿童节献上了一份真情祝福。
早在三年前,该局与县里两家特殊教育机构签订了长期帮扶协议,每年合计提供不少于3万元资助,并定期上门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除此之外,该局还开展了扶贫助困、驻村蹲点、爱心捐赠、文明劝导、交通督导、“双拥”等各类公益活动,每年支出帮扶资金12万余元,多次被县政府授予“爱心助残单位”。
这是大田县各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一个缩影。蒋先切介绍说,在大田,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了一个常态化的长效机制,避免了出现活动开展的强制性、功利化、形式化等现象,而成为了一种自觉的行为。
县里通过机制化的工作设计,建立完善了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服务等工作,组建志愿服务数据库,截止目前城区注册志愿者达3万余人,占建成区常住人口的22%。县城8个社区全部建立志愿服务工作站,成立各级各类学雷锋志愿服务队60多个。
同时,县里还积极推进共产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深化党员“一员多岗”、“一岗双责”制度、“挂徽章”、“亮身份、展风采”等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教育引导党员时时铭记党员身份、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而,搭建起了大田特色志愿服务平台,使志愿服务活动生动活泼、持续健康发展。
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该县结合帮扶对象特点,突出服务“量身定制”。比如,针对“空巢老人”现象,采取“一助一”、“多助一”的帮扶模式,通过定期与帮扶对象聊天谈心、上门帮做家务等方式,及时了解老人的生活情况和健康状况,在生活、情感上为老人们送去温暖。
家住城东社区的退休干部陈志明说:“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大田的变化,这些一点一滴的变化,无不彰显出文明创建带来的福音。”
显然,在创建文明县城的进程中,大田留下了一个个蝶变的华丽瞬间,在建设科技、绿色、快乐、活力、和谐“五个大田”的征途中,脚步更为坚定从容,更使这痤山城的魅力指数、幸福指数得以不断提升。(大田县委文明办供稿)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