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诚信建设平台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八闽史话 > 正文
浙江人罗隐为何在福建故事多?
http://wmf.fjsen.com 2017-06-20 09:46:49 谢海潮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6月2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谢海潮)《旧五代史》说罗隐“字昭谏,余杭人”,这位唐末五代的浙江布衣文人,无职无权,却在福建留下相当多的传说。有学者做过粗略统计,罗隐的传说在福建分布的县市区至少有33个,与妈祖、朱熹、郑成功、戚继光等传说,成为最有代表性、流传面最广的福建传说。

省敦睦姓氏谱牒研究院客座研究员王志阳甚至认为,罗隐“皇帝嘴乞丐身”的各种故事,切合了“重然诺”的闽越文化特质,影响了福建文化的开发进程。

皇帝嘴乞丐身

沙县的“做豆腐会发家”,上杭的“受过‘皇封’的地皮好种食”……“与‘分布范围广’特征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罗隐传说模式的单一性。”王志阳说,这些故事主要围绕“皇帝嘴乞丐身”来展开,实属宣扬“重然诺”这一文化传统的结果。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录有古田县“罗隐的传说”七则。从“乞食命皇帝嘴”称呼由来,咒“前塔稻田无收成”,骂“烧瓦要不歇”,说“老介农民犁田不用牛鼻绳”,到最后自我诅咒而被石头压死,一个标题七则故事,“一语成谶”仍是贯串其中的最为重要的元素。

稍显特殊的,可能是建宁的“出酒井”和“南坑草鞋”两则故事,有了罗隐“改口”的情节。像“南坑草鞋”,罗隐因村民热情招待而许愿“家家户户出秀才”,后与村民起分歧,另赐“南坑草鞋南坑着,出了南坑打赤脚”的金口,但依旧是一则讲述“皇帝嘴”的故事。

至晚在明代中叶,罗隐的传说已流传到金门,只不过当地人因闽南话“罗”与“卢”音近,误将“罗隐”当“卢远”,籍贯亦改为“金门人”,但内容并无实质变化。

“金门卢远传说的重心,就在用不同的手法表现‘乞食身皇帝嘴’,能‘出口成谶’的形象特色。”金门采风文化发展协会的学者陈炳容认为,其内容可明显看出是浙闽两省罗隐传说的衍化,但已融入金门的风土环境,是金门化的罗隐传说。

久困场屋的共鸣

罗隐“十上不第”,唐咸通元年(860年)至咸通八年(867年)间,他多居长安,也结识了进京应试的常修、陈黯、王肱、萧枢、林颢、赫连韬、詹雄等人。除江陵人常修外,余皆为闽人,如陈黯、王肱、萧枢、林颢均为泉州晋江人。

因与陈黯交情不错,罗隐于咸通六、七年间(865年—866年)曾到泉州、晋江等地,旧雨新知,履舃交错,当中就包括陈黯的内侄、后为晚唐五代福建文坛领袖的黄滔。

福建士人入京赶考所结识的名人,当非仅有罗隐一人,若说因罗隐曾经入闽而在福建声名大振,那么当时颇具盛名而又到过福建的学者,肯定不只是罗隐,周仆、韩偓等时望都曾避乱入闽流寓。再扯远些,后世大名鼎鼎的纪晓岚来福建当提督学政,也没留下这么多的故事。

罗隐何以能誉满福建?王志阳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罗隐的才华获得了福建士人的高度认同,并与当时处于“科举不遇”的福建士人的境遇高度相似,使得罗隐传说的种子能够深植福建。

唐末五代正处于福建文化起飞的前夕。唐前期的80多年间,福建没有及第记录,唐神龙二年(706年)始有长溪(今福安)人薛令之“开闽进士”的出现,之后84年又是无人折桂。贞元七年(791年)及次年,莆田林藻、晋江欧阳詹接连及第,唐后期各朝基本不乏闽中进士了。

相当一段时间,进入唐代政坛的福建人少,又增加了福建士人考中进士的难度,一大原因是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设计问题。唐初一度实行“糊名”而后罢之,南宋学者洪迈说“唐世科举之柄,颛付之主司,仍不糊名”,故其取人“亦有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制度上缺少有效监督,考试结果取决于主考官的贤与不肖,到了唐末吏治愈坏,弊病更甚。

欧阳詹自述“某代居闽越”,自闽至于吴,自吴至于楚,过宋由郑,逾周到秦,进京后“朝无一命之亲,路无回眸之旧,犹孤根寄不食之田也,人人耘耨所不及,家家溉灌所不沾”。欧阳詹并非寒门出身,一进长安赶考竟窘迫如此,饱经了当时福建边缘化的苦楚。

《旧五代史》说“罗隐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又谓“然多所讥讽,以故不中第”;“虽负文称,然貌古而陋”,宰相郑畋之女“尝览隐诗卷,讽诵不已”,然某日隐至第,郑女“垂帘而窥之,自是绝不咏其诗”。

在唐末五代,罗隐实乃一个“誉满天下”兼“谤满天下”的矛盾结合体、时代争议性人物,虽享大名,但上层就是不给个功名。罗隐尚且如此,何况他人?福建多数学子久困场屋,不沾雨露之恩,自然容易引发共鸣。罗隐的传说经由福建士人口口相传,便散布于福建各地。

言必信 行必果

唐末五代的福建,文教普及程度仍然较低,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也相对较小。在此背景下,王志阳认为,闽越文化“轻生死,重然诺”的文化传统,以及福建文化注重商业的传统,使得罗隐“皇帝嘴”系列传说所承载的价值取向,在福建发生的影响力要比其他地区更为深远。

语出《论语·子路》的“言必信,行必果”,下句“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却鲜有提及。当子贡请教“何谓之士”,孔子将“士”分为三类,上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其次“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第三等就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后人解读这句歧义较多,语言学家杨伯峻译为:“言语一定信实,行为一定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而只管自己贯彻言行的小人呀!”而朱熹注曰:“果,必行也。硁,小石之坚确者。小人,言其识量之浅狭也。此其本末皆无足观,然亦不害其为自守也。故圣人犹有取焉,下此则市井之人,不复可为士矣。”

显然,杨伯峻的译文持贬义,也许更符合《论语》原旨。在这一点上,孟子说得更为明白:“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也就是说,在“大信”与“小信”之间,存在通权达变的问题。

“朱子对小人的‘识量浅狭’并未给予贬义的色彩,因为他把‘言必信,行必果’作为‘自守’的一个标准。”王志阳说,朱熹之所以显得更有契约精神,原因是处于福建商业经济大发展的南宋,其本身就是印刷从业人员,对“重然诺”的价值体系持更为积极的态度。

朱熹有项收入是撰文与刻书售书牟利的文字钱,在日常开支中占有重要位置。古田籍学生程深父客死他乡,与林择之的书信中,朱熹让这位保管文字钱的弟子拨款救济,“已与其(深父)弟说,择之处有文字钱,可就彼兑钱一千”。

朱子尚且不能“免俗”,卷入商业活动中,可见当时福建的商业文化渗透之深。“钦夫(张栻字)颇以刊书为不然,却云别为小小生计却无害,此殊不可晓。别营生计,顾恐益猥下耳”,张栻是与朱熹、吕祖谦齐名的“东南三贤”之一,提出了反对刊书营生的看法,朱熹在信中坦然辩护。

经朱子提炼和改造的“重然诺”观念,由传统儒家贬抑的倾向转为正面的因素。尽管现有的罗隐传说内容最早仅能追溯到明代文献,王志阳认为,其一大根源正是宋代新儒家对“重然诺”价值观的吸收和强化。

责任编辑:康金山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第157期《“傻子”的幸福》

第156期《工业区里的“学习屋”》

第154期《快乐的“勇哥”》

第153期《小巷里的原住民》
相关评论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