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罗隐为何在福建故事多?
东南网6月2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谢海潮)《旧五代史》说罗隐“字昭谏,余杭人”,这位唐末五代的浙江布衣文人,无职无权,却在福建留下相当多的传说。有学者做过粗略统计,罗隐的传说在福建分布的县市区至少有33个,与妈祖、朱熹、郑成功、戚继光等传说,成为最有代表性、流传面最广的福建传说。
省敦睦姓氏谱牒研究院客座研究员王志阳甚至认为,罗隐“皇帝嘴乞丐身”的各种故事,切合了“重然诺”的闽越文化特质,影响了福建文化的开发进程。
皇帝嘴乞丐身
沙县的“做豆腐会发家”,上杭的“受过‘皇封’的地皮好种食”……“与‘分布范围广’特征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罗隐传说模式的单一性。”王志阳说,这些故事主要围绕“皇帝嘴乞丐身”来展开,实属宣扬“重然诺”这一文化传统的结果。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录有古田县“罗隐的传说”七则。从“乞食命皇帝嘴”称呼由来,咒“前塔稻田无收成”,骂“烧瓦要不歇”,说“老介农民犁田不用牛鼻绳”,到最后自我诅咒而被石头压死,一个标题七则故事,“一语成谶”仍是贯串其中的最为重要的元素。
稍显特殊的,可能是建宁的“出酒井”和“南坑草鞋”两则故事,有了罗隐“改口”的情节。像“南坑草鞋”,罗隐因村民热情招待而许愿“家家户户出秀才”,后与村民起分歧,另赐“南坑草鞋南坑着,出了南坑打赤脚”的金口,但依旧是一则讲述“皇帝嘴”的故事。
至晚在明代中叶,罗隐的传说已流传到金门,只不过当地人因闽南话“罗”与“卢”音近,误将“罗隐”当“卢远”,籍贯亦改为“金门人”,但内容并无实质变化。
“金门卢远传说的重心,就在用不同的手法表现‘乞食身皇帝嘴’,能‘出口成谶’的形象特色。”金门采风文化发展协会的学者陈炳容认为,其内容可明显看出是浙闽两省罗隐传说的衍化,但已融入金门的风土环境,是金门化的罗隐传说。
责任编辑:康金山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