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艾是个高二住校女生,在我们建立了较好的咨询关系后,她向我诉说了困扰她的烦心事:她喜欢上了她的语文老师。
她告诉我,她们的语文老师不仅知识渊博,有种诗人般的气质,深沉成熟又幽默智慧,还特别细心,善解人意。由于她的文笔很好,作文常常被老师选为范文,因此她特别崇拜、信任、感激这位老师。有一次,老师从周记中发现小艾父母离异的情况后,找她谈话,安慰、鼓励她。还说她很有悟性,潜力很大,鼓励她好好学。当时她受宠若惊,内心充满暖意。后来,语文老师领着7岁的女儿到教室收作业。她从小女孩口中了解到,老师早已离婚。那时,她一下子理解了老师,读懂了那种深沉,有一种想帮助老师的冲动。后来她在周记中写到了这件事情,老师在批语中说他了解破碎家庭孩子的心理,理解她的难处,以后会像对待自己女儿一样对她。那一刻,她有一种找到知音和被关爱的感觉。再上课时,见到语文老师就和以前的感觉不一样了。后来不知不觉中就有了想和语文老师在一起的想法。她想通过周记把这个想法告诉老师,可又不知该不该说。一方面担心老师不接受,另一方面担心被人发现。
从此以后,小艾上语文课就再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听讲。看到语文老师,她的心里就会很乱,总胡思乱想……盼望着语文课,又很怕上语文课,本来很优秀的语文成绩也下降了。她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总想着和老师在一起?觉得自己很不可思议,简直龌龊透了。可是一想到语文老师,就感觉很温暖,很幸福,很安全,忘了整个世界……
了解了小艾的情况后,我们一起做了一个游戏。我在4个杯子上分别贴上"父亲""母亲""朋友""自己"的字条,代表不同的人,然后让小艾根据生活中的感觉摆放他们的位置。小艾先把"自己"放在跟前,然后把"父亲"放到右上角,把"母亲"放到左上角,像等边三角形的三个点,彼此离得很远。最后掂量着"朋友"想了想,放到离"自己"稍近一些的右边。之后,我让小艾解释一下为什么如此摆放。她说父母离婚后,她跟父亲在一起。父亲再婚后,生了弟弟,她就跟奶奶住。后来奶奶病了,就跟着妈妈住。妈妈也再次结婚,有了妹妹,于是小艾开始住校。虽然住在同一个城市,但小艾很少回家,因为她觉得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朋友"虽然有,但只是在生活上相互帮助,小艾的心里没有亲密的感觉。所以她把"朋友"摆放到稍近些的右边。
其实,这看似无意的摆放却反映了在生活中与不同人物的心理距离。
我把另一个杯子贴上"语文老师"的字条,放到小艾的手里。她把"语文老师"挨着"自己"放到了一起。
"只有语文老师和你亲近得靠在一起?"我轻轻地问。小艾点点头,没有说话,眼泪落了下来。过了一会,小艾望着那两个挨在一起的杯子,说:"只有他理解我、怜惜我,可以让我依靠。"
"那种依靠的感觉很安全、很温暖?"我动情地说。"是的!"小艾点点头。
"那种感觉更像路边的小草找到了爸爸妈妈,找到家,不再孤助无力。这是一种依恋,而不是爱。""可是我想帮他,想让他幸福。"小艾抬眼看着我。
"你想怎样帮他?怎样让他幸福?和他在一起,就能帮他吗?就能使他幸福吗?现在你读高二,能和老师在一起吗?如果你真地那样做了,会给老师带来些什么呢?"
我问一句,小艾的头就摇一次。
"我理解你的感受。现在爸爸是别人的爸爸,妈妈也是别人的妈妈。独自一个人面对艰难的生活,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内心充满孤独……"说到这儿,小艾的眼泪又流了出来,只是一直没有出声。
"小艾,难过就哭出来吧!这不是你的错!"
小艾把头深深地埋在臂弯里,哭着。过了许久,哭声小了,她抬头说:"老师,我好多了。"
"那是很纯真、很真挚的情感。不龌龊,也不是你的错。"我仍记得谈话中小艾说自己龌龊,这是她的一个心结--无法接受自己。
"真的吗?""是的。你是个坚强的女孩。自己面对困难,忍耐着痛苦。但'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自己扛'。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但很少有人走进我们内心里。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他们不值得信任,而是我们把心灵的门窗都关死了。就好像自己把自己反锁在屋子里,却埋怨外面的人为什么不放我出去。"
"自我封闭!"小艾说。这是一个敏感、内省深刻、悟性很高的女孩,跟她交谈只需点到为止。
我接着说:"因为心里边没有一个人,所以当有人进来时,就会觉得他是整个世界的全部。就希望把自己所有美好的东西全部都给他,也不管是否适合他,他是否能承受。"
"把他放到心里边没有错。但我们需要分清楚,什么是可以给的、什么是适合给的、什么是他能承受的。"
小艾轻轻地点点头,陷入深思。